赴港谋求二次上市 顺丰押宝国际市场寻“弹药”
(资料图)
8月21日下午,根据港交所公开文件,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华泰国际、摩根大通。
资料显示,本次发行的股票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资股(H 股),均为普通股,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本次拟发行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前述发行的H股15%的超额配售权。
对于赴港上市的原因,顺丰在8月1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顺丰计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据此次提交的招股书内容显示,2020-2022年,顺丰营收分别为1539.9亿元、2071.9亿元、2674.9亿元。而2023年一季度营收为610.5亿元。从细分业务来看,顺丰速运及大件业务分布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有所下滑,从2020年的88.8%缩减至2022年的63.5%。其中,时效快递服务由58.2%下滑至39.5%。而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增幅迅猛,从2020年的8.7%跃升至2022年的33.6%。
相比快递、同城等业务板块,国际业务正成为顺丰最突出的增长点。事实上,就在顺丰公布赴港二次上市消息的前一周,根据嘉里物流发布的公告,顺丰正在以2.5亿港元收购嘉里物流旗下亚太区和欧洲从事快递服务的10家附属公司。今年6月,极兔“抢滩”IPO之时,顺丰也以1.54%的持股位列极兔的上市申请之中。
动作频频之下,顺丰也需要大量资金予以补充。现如今,顺丰的上市版图已经扩展至4家,分别是嘉里物流、顺丰同城、顺丰房托以及顺丰控股主体。根据顺丰公布的赴港IPO申请,2023年一季度,顺丰投资活动使用的现金净额为141.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6.4亿元,同比增长了33.1%。
从外部竞争环境来看,目前中通已成功回港上市,而极兔、菜鸟离上市也只差临门一脚。显而易见,此次赴港上市,不仅是顺丰加速进军国际市场的“宣言”,更重要的是,顺丰也能以此打开国际资本市场,从而补充更多资金“弹药”来加快业务拓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当前国际物流市场价格较之2022年有所回落,这也使得顺丰的国际业务增速自今年1月起下滑明显。根据近日顺丰公布的7月快递物流业务经营简报,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营收为48.11亿元,同比下滑41.27%。对此,顺丰解释称,主要是受到国际空海运需求及价格同比下行的影响。
根据顺丰发布的业绩预告,2023年1-6月,顺丰预计归属净利润盈利40.2亿-42.2亿元,同比上年增60%-68%。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 乔心怡
关键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今日热点
为您推荐
被低估帕克面对所有现存球队战绩均为正值 NBA历史仅此一人
“鱼王”拍出30万,买家却当场表示要放生,一席话赢得无限掌声
聚焦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道外区19家幼儿园共赴“彩虹之约”
排行
最近更新
- 赴港谋求二次上市 顺丰押宝国际市场寻“弹药”
- 朱冰尧:绿化能为地产升值,要从长远利息出发,才能让全民参...
- 普莱柯:拟收购乐宠健康100%股权及嘻宠网络100%股权
- 能源转型寄望于重大技术突破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全面拓宽引才渠道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 大球:我们那届夏联阵容或是史上最佳 我们不打战术每回都是快攻
- 5个月融资10亿,分布式光伏“速成者”来了!
- 纳指结束四连跌 热门中概股普涨
- 冠福股份上半年净利润为3.02亿元,同比减少近半
- 上海探索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 ...
- 山东费县通报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向景区员工泼热水:泼水...
- 年内第二次“降息”释放积极政策信号
- 汇兴智造2023年上半年净利1191.06万 同比减少1.71%
- thinkpade40笔记本拆机(ThinkPadE40笔记本详细拆机方法(图文教程))
- 数字经济助全职妈妈“重返职场”
- 合信科技2023年上半年净利-6.09万 亏损减少91.67%
- 诸暨:对不起,余姚,我基本坐稳了浙江第三大强县
-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拼音(赠从弟原文及翻译)
- 慢慢消失的浙江强镇!
- gdp30强城市出炉,成都远超天津,合肥第19,烟台领先大连
- 四川凉山州财政出炉,西昌独占鳌头,会理领先会东县,雷波县稳定
- 富力地产再被执行31亿 富力地产累计被执行超113亿
- 口红什么牌子最好
- 加快企业数智化转型 赋能高质量发展
- 家用窗帘选什么面料好
- 带孩子去郑州哪里好玩
- 2023年上半年山西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GDP同比增长4.7%
- 下周一起降证券交易经手费 有分析师测算每年让利约66亿元
- 国信证券:市场对暂时的基本面压力存在过度反应 港股有望迎...
- 赚得少,花得多:年轻人存钱为什么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