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区块链 > 正文

【多彩中国云南行】当古法刺绣遇上00后男大学生

水光万顷、翠屏环绕,五光十色的大理孕育出色彩纷呈的彝族刺绣。每一根丝线在彝族女性巧手的编织下,变成一幅幅独具彝族风格绚丽图案。彝绣,宛如一部流传着历史与传承的乐章,守护着当地人民的文化情感和记忆。

目前大理州各行业非遗传承人共有3600人,这群人追逐着光阴中流逝的文化,将非遗的瑰宝传承给下一代,张启诚是大理州彝族刺绣唯一的00后传承人。


【资料图】

大学毕业后,张启诚告诉父母,他要回家继承奶奶的手工刺绣经营部,做彝绣体验馆。

起初张启诚的父母不同意,“现在哪还有人穿这个?而且你是个男的,搞这个村里的人会说三道四,我们怎么抬得起头?”尽管张启诚家里世代以彝绣为生,但他妈妈还是希望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成家立业。

张启诚不赞同父母的看法,也不在乎私下村民的议论。“实际上很多男性同胞也有他独特的审美,我不觉得我是男生做这个事会不光彩,这是以前‘男耕女织’的偏见。”

他要证明他能拿稳这根绣花针,“男织”也能成为优秀的彝绣传承者。

失落的彝绣

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小小的体验室里端坐着三位绣娘,绣娘的身边还坐着一个年轻的男人。

十来个客人围绕着他们,相机镜头对准张启诚,他视若无物,黢黑的大手熟练地捻着绣花针,利落地穿线下针。绣出半朵花后,他又站起身为客人讲解彝族服饰,从头饰到鞋子,上面每一个花纹都如数家珍。除了客人进门时他为表示敬意喝下的那口玫瑰茶,他讲解了一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这已经是张启诚的日常。

客人们是为彝绣而来。彝族服装多以蓝布、黑布为底,常用红、粉、绿等鲜艳色彩的丝线绣出蝙蝠、凤凰、牡丹、梅花等图案。彝族人习惯把祝福藏在线里,每一个彝族母亲在孩子出生后都会给他绣三套服装。“这是特别温暖的事情,一针一线都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和情感。”

张启诚对彝绣的爱滋长于儿时。自他有记忆起就看着奶奶、妈妈一针一线地给他缝制衣装。他缠着奶奶也想要试着绣一绣。“那时候家里穷,奶奶不许我用真的纸来剪、好的线来绣。”奶奶递给张启诚一把钝剪刀,让他用树叶练习剪纸样。直到张启诚将树叶剪出像样的花纹后,奶奶才允许他用真正的纸和线。

制作彝绣首先就是要剪出纸样,剪纸样要一气呵成,一些大图案甚至要花费一个小时。中间不能断,剪刀一旦迟疑,纸就会散,图案就会不对称。

传统彝绣的线叫回拢线,要两根线一起搓拢至少四十次才能得出。彝绣针法丰富,共有72种,岔针绣绣花瓣,愿心花怒放;回针绣绣枝干,祝节节高升。女子嫁衣中的百褶裙要历经20多道工序,耗时十月才能制成。

尽管客人还能从绚丽的花纹中窥探到彝绣的美,但人们渐渐习惯把彝绣当作观赏品,而非日用品。

小的时候张启诚只需要看有没有身着彝服就能辨别出是不是同村人。然而当他毕业回村后,却发现穿彝服的人成了少数。有一次他带着朋友回老家,朋友疑惑地指着没有穿彝服的人问他,“你们家都穿传统的衣服,那个不穿的不是你们村的吧?”张启诚认出那人就是自己的同村,无奈地和朋友解释为什么那人不穿彝服。

张启诚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了新旧文化的变迁。

在现代化审美中重塑的非遗

2021年张启诚跟着奶奶到昆明参加展览,奶奶坐在展台上刺绣,引得参展客人驻足观赏。客人喜欢,但在咨询价格后却转身离去。“我们的普通的配饰价格在三百元左右,鞋子七八百元以上,买下一整套传统服饰需要两万元。”

买卖没成,张启诚还是嗅到了商机。“来云南的游客的消费心理就是想到当地来体验民族代表性的东西。”据艾瑞咨询《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显示,非遗营销传播手段正在往生活化的方向转变,在线下的体验中将非遗消费与生活场景融合,人们对非遗的认知感触也会更深入。

2022年,张启诚不顾家人反对,孤注一掷贷款了6万元,开创了云南一景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公司。然而半路出家的张启诚低估了做买卖的难度,第一批订单的出货并不顺利。

原本联系好的绣娘临时反悔,“她说她家里活多,要留下带孩子。让我把货留下来她有空了再绣,这当然是不可以的。”最后凑足了十个绣娘,绣品还是出了问题。没有规范培训过的绣娘们做出来的绣品绣工不统一,有一些绣品甚至沾上了污迹。客户不买单,货只能压在仓库里,最后以成本价大甩卖。

贷款还不上,货卖不出去,绣娘也遣散了。张启诚不敢把这事告诉父母,每天坐在绣品面前琢磨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别人能做好,我做不好?”张启诚一度想放弃。

要让传统的绣娘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把非遗技艺转化为满足当代审美,能够收获经济价值的产品,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我们对绣娘了解太少了,也没有带她们出去看过其他行业做的产品,所以说她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手工的思维。”张启诚不死心,接连跑到湖南、苏州和上海等地学习四大名绣的管理经验。从9月学习到12月,他才捋顺公司规范管理和产品经济变现的思路。

除此之外张启诚一年至少外出参加展会十余次,多则二三十次。每次参加展会他都会观察客户更偏爱哪些产品,接受采访时也会询问记者更欣赏哪种花纹。最终他摸索出年轻人喜欢的色彩和款式的套路。

重振旗鼓后,张启诚重新组织起绣娘,继续经营。

为什么张启诚这么执着?“非遗传承不是把东西陈放在博物馆里才叫传承,而应该和年轻人的血液融合,在新时代里重生。”

在新时代中重生,就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有客人向张启诚提出过建议,让张启诚把绣品上的盘扣换成更易操作的拉链,或是只保留彝绣花纹,用机绣代替手工。张启诚接纳了客人的意见,但仍有自己的坚持。“我们现在做了好几个款,有盘扣有拉链,顾客可任意选择。但是我们的作品都有一个宗旨,手工的东西它是有温度的,我们会最大程度保留手工。”

彝绣复苏在路上

目前,张启诚的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月能够达成四五万的销售额。张启诚还与云南白药、东方美谷等品牌合作,为其提供产品包装设计,并即将与361°集团开展文创服饰合作。

生意做起来了,张启诚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我回来创业可能带动不了太多人,只想我能影响身边的奶奶、阿姨、姐姐,把她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带到外面,守住老的记忆。”

尽管彝绣在近几年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但它仍然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张启诚公司中的绣娘大多年纪在40岁到70岁之间,年龄结构断层严重。

为此张启诚拿着彝绣走到了校园、社区和景区,让孩子们摸到的非遗,从串珠子开始了解彝绣。

张启诚还开展了彝绣培训班,张启诚的奶奶吉珍林是大理州非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年逾古稀依然任教,带动千名学生学习彝绣。

通过培训后的学员可以选择加入张启诚的公司。现在共有26位全职绣娘、60位兼职绣娘在张启诚的公司任职,其中有残疾绣娘两人,低保户10家。

绣娘们也不再担忧无法兼顾照顾孩子和刺绣工作。绣娘们只需要利用午后、晚上等闲散时间到公司,每日灵活工作够8小时,就能实现创收。绣娘们从最开始收入几百元到现在创收两千元,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走到现在,张启诚的父母渐渐理解儿子在做的事情,村民们看到张启诚的努力,也慢慢放下成见,加入张启诚的团队。

2023年,云南又因为一部影视剧在网络上火了一把,剧中的男主角谢之遥返乡创业,带动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产业发展。在影视剧的评论中,还有网友将张启诚称为“现实版的谢之遥”。

2023年,张启诚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云南日报》《大理日报》等媒体,彝绣这一穿在身上的“史书”也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想要欣赏彝绣风采的客人接踵而至,张启诚乐得分享彝绣的历史文化。游客来了,他总换上繁琐隆重的彝服,鸡冠帽、银项链、银戒指、绣花鞋……

他曾和客人介绍过彝绣花纹的含义:“彝绣的纹饰源自生活,莲花纹上常镶嵌两颗珠子,一颗是蓝色的琉璃珠,寓意万物的生态森林,一颗红色的琉璃珠,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热情;南瓜寓意多子和财富,代表了希望的延续;银饰中的荔枝铃象征了女子洁白无瑕的心灵……这是彝族人民情感的朴素表达,妇女们用自己的手表达出她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我觉得彝绣不仅仅是好看,还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东西,因为它寄托了所有母亲对子女的爱,它是有情感,让人温暖的东西。”

一起一落皆是生活,一针一线尽是温暖,这或许就是对彝绣的最好诠释。

作者:深圳大学王渝斐

指导老师:彭华新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