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产业 > 正文

识“茶天”顺势制好茶,解一份好茶的不易

在传统观念里,行诸事皆需集天时、地利、人和,方能顺遂如意。天时为自然气候,地利为地理环境,人和为人心向背,将天时、地利、人和放置于农业之中,其道理也相通。

农业与农时息息相关,作为农业的一部分,茶业与茶天亦密不可分。

把握天时 精工细制出好茶

茶天是指最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制造的天时。茶天一词源于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天时》,文中写道:“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

宋徽宗认为,采茶制茶应在天气“轻寒”的惊蛰时节,茶叶初生,长势缓慢,茶工在采摘、制茶时才能从容不迫,保证茶叶品质。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约在公历3月5-6日,这段时间,茶芽始萌,古时虽因技术滞后,制茶人总凭借一己之力,集“采、制”于一身,但因此时芽叶稀松,茶人制茶总不太忙,可做到精工细制,茶叶滋味、香气也会更佳。

到了四月清明时节,气温上升至20-30℃,茶叶生长适温,平均每日可生长1-2厘米;此时茶芽繁盛,古时候的茶人为了增益添收,会频采新芽,但因人力未增,想要保证精工制茶不免为难,成品茶的品质也难以保证。

适时采摘 不误工时香味纯

茶人间有俗语“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这里的早采与晚采便是“不误天时”的最好印证。

古代的茶园多与山林共生,采摘茶叶需徒步进山,山路崎岖,本就不便出入,倘若时至清明,微雨纷纷,山路更会泥泞起来,不仅耽误脚程,采摘好的茶叶沾湿后,也不易存储。

同时,茶芽口感受气温、降雨影响较大,适采期宝贵,一片茶园,自清明至谷雨,仅隔两周,口感滋味就大有不同,因过了适采期,茶叶会因气温升高,雨量渐丰,叶片迅速勃发,叶梗老化,香气变淡。

除了采摘会受天气影响,制茶时的天气也很重要,长期阴雨,茶叶的含水量太高,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积累也会较少。

并且,如果在雨天采摘,茶叶会沾湿,茶叶本身就含有很多水分,水分过多会使茶过度发酵,产生酵味。为避免酵味,需通风排气,更者用热风烘干,烘干时需注意翻动,稍有不慎,不仅会烤焦茶叶,还会产生水闷味。

综上种种,可见古人以明前茶、雨前茶为贵,是长时间制茶积累下的经验,茶人多年反复制茶,终读懂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精髓,才造就了一杯杯传承千年的古法香茗。

技术更迭 制茶仍需看茶天

时至今日,从采摘、炒茶到压制,制茶中的许多环节已经被机械化替代,茶天对制茶的影响正在缩小,但受着大自然规律的制约,采摘仍需重时节,炒茶仍需看火候,存茶仍需看湿度。头春的茶总是最为鲜嫩爽口,茶总要带梗,转化后的滋味才会更香醇。

由中国西南向世界扩散,至今已有60多个国家引种了茶树,但茶叶的主产地仍集中在南纬45度至北纬38度之间,这些地区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似,拥有相近的四季节律,不觉,这又是茶天重要性的又一印证。

我国西南地区是茶的故乡,这里光热充沛雨量充足,原始森林中的古茶树,悠然屹立,千百年来身附兰斛,蕨类相依,享受着万年未变的光影与静谧。这是顺应天时得枝叶蓬勃,顺应地利得水土滋养,顺应人和得流传海内,好茶总知顺势,好茶总会知茶天,识“茶天”知制茶不易,好茶准备给懂茶的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