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投资 > 正文

【聚看点】今天,浅聊一下债市

最近几个交易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债市的表现,你看了吗?

借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为何经济预期好转、债券收益率上行了,

债市反而下跌了?

01

经济向上,债市向下

是哪些因素,引发了这波债市“海啸”?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近期资金面波动收紧、经济复苏预期增长等因素,是引发债市回调的原因。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DR001(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等资金利率震荡趋升,导致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这是近期债市短端利率调整幅度加大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近期疫情防控、房地产相关利好政策频出,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大幅提升,经济复苏预期增长,影响市场交易行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此前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市场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投资者偏向“防守”风格,部分资金为避险流向债券类资产。而自10月底以来,资金面有所收敛,叠加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更加乐观,这些因素推动债券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进一步导致配置债券的产品,如债基、银行理财,净值出现回调。而随着股“牛”到来,周茂华认为,近期股市和债市“跷跷板”关系也比较明显:“国内股市气氛变化,不排除部分债市资金赎回后流入股市的可能。”

02

收益波动,投教上阵

债券类资产是银行理财资产配置的“大头”。债市回调对于银行理财收益影响明显。

11月14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0个基点,创2016年12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净值波动无疑加剧了银行理财的赎回压力,市面上已经出现因赎回客户太多而触碰巨额赎回上限的产品。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多家理财公司均及时推出了投教内容,为投资者答疑解惑、稳定信心。

例如,中银理财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表示,此次债券市场的回调原因,有近期宽松幅度暂不及市场预期带来的资金面收敛和资金中枢边际抬升,也有稳楼市政策持续出台推动经济恢复斜率预期抬升,还包括防疫政策优化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等方面。

民生理财在官微撰文表示,持有债券的收益来自于两部分:票息收入和资本利得。票息收入是稳定的收益,而资本利得受债券买卖时价格的波动影响,债券的价格与收益率反向波动,因此当收益率上行时,债券价格下跌,资本利得受到损失,净值回撤。但只要债券不违约,持有到期后仍能获得票面本息。

招行APP推送文章表示,短期来看,国债收益率的陡然走高会对债市形成一定压制,进而将阶段性压力传导至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上,此轮快速调整更多是市场预期转暖带来的短期市场情绪宣泄,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中长期来看,在实际基本面尚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债券收益率中枢仍有继续上行的空间,但上行幅度也会相对有限,急剧调整的可能性不高。

兴银理财建议,如果投资者近期有流动性需求且风险偏好较低,可以选择现金管理类产品。如果持有近期波动的产品,快跌后无需过于悲观,可耐心静待市场企稳

南银理财则从心态和决策两方面建议:心态上,债券市场经过本次快速下跌,部分品种已经出现一定配置价值。因此,投资者不必对本轮调整过于恐慌,建议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用更多的耐心坚持长期持有,换取满意收益。决策上,投资者可以选择相对长期的产品,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依旧值得信赖。债券价格的短期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来看,固收类理财产品整体仍较为稳健。另外,选择含权益的固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单一市场波动对产品净值产生的影响。

03

稳住情绪,市场乐观

不过,绝大多数市场观点都比较乐观。

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债市,周茂华认为,短期的剧烈波动不可持续,市场将逐步常态。目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恢复的力度不会减弱,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支持市场利率大幅上升。同时,债券短期价格下降,相应债券资产配置吸引力上升,也会吸引部分资金流入。

某基金公司FOF投资部高级副总裁李程胤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不一样的是,由于债券会到期且有利息,所以债券市场天然是多头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里,债券都是牛市或者中性行情,即使有利空消息也能够消化。投资者应稳定情绪,踩踏拥挤形成的恶性循环容易加大市场波动。近期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大量赎回导致卖盘堆积,就是引起债券价格大跌的其中一个因素。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交流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摄图网

记者 胡杨 实习记者 许予朋

编辑 冀晓航

关键词: 浅聊一下债市 债券市场 债券收益率 中国银行保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