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植物园2025年首只人工繁育高山兀鹫雏鸟破壳
记者11日从西宁植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获悉,昨日下午,该园2025年首只人工繁育的高山兀鹫雏鸟完成破壳,标志着国内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迈入稳定发展新阶段。
高山兀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翼展近3米,是青藏高原生态链的“清道夫”,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西宁植物园自2017年首次成功繁育国内首只人工高山兀鹫“大毛球”以来,便以“毛球家族”为名,按出生顺序为每只幼鸟编号命名。此次破壳的雏鸟是该园累计繁殖破壳的第13只高山兀鹫,故起名“十三毛球”。
记者了解到,“黑毛球”与“白毛球”因羽毛特征得名,是西宁植物园内的“高产夫妇”,曾成功孵化出国内首例人工巢穴繁育的“七毛球”(2022年),以及“九毛球”(2023年)、“十一毛球”(2024年),孵化及雏鸟成活率均达到100%,展现了稳定的繁育能力。
图为高山兀鹫雏鸟完成破壳。西宁植物园供图
据介绍,本次繁殖周期始于今年1月12日,“黑毛球”与“白毛球”在猛禽谷西侧人工巢穴内产下一枚卵。经过近60天的孵化,雏鸟于3月9日上午首次啄破卵壳,至10日下午完全脱壳,全程耗时30小时。
西宁植物园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记录了这一过程,并观察到亲鸟全程守护,未出现弃孵行为。“亲鸟的稳定育雏行为是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这对夫妇的育幼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何顺福表示。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技术的机构,西宁植物园为高山兀鹫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全球高山兀鹫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计划将部分个体输出至其他动物园开展迁地保护,并探索野外放归试验。”何顺福表示,人工种群的壮大不仅为珍稀或濒危物种存续提供保障,还可通过科普展示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完)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西宁植物园2025年首只人工繁育高山兀鹫雏鸟破壳
- 厚积薄发:微医人工智能总医院年收入超50亿元
- 宁夏银川:向现代都市农业提优扩面迈出坚实步伐
- 车间里的思政课:江苏常州"匠心课堂"培育百万新时代工匠
- 倒牛奶、烤面包 这款机器人能完成100多种任务
- 青海油田乌图美仁凯驰光伏电站今年上网“绿电”突破1亿千瓦时...
- 佤族医药发展迎来春天
- 生态富农 福建福安乡村林下经济“多点开花”
- 青海循化:苍鹭黄河岸畔“安家”
- 广府千金大熊猫“妹猪”新居入伙
- 广西南宁打造面向东盟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
- 全国首单跨境人民币集装箱出口融资租赁业务天津落地
- 全球第二大专业纸浆船舶“伊塔波阿”轮满载抵达天津口岸
- 开辟化肥运输“绿色通道” 石家庄铁路物流中心助力春耕生产
- 农技专家田间“支招” 黄土高原春景“莓”好
- 中国“三北”工程攻坚战已完成治理面积7600多万亩
- 自然资源部:推动耕地保护数智化转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天津12部门联合出台意见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阅读“鸿沟”
- 广东电网500千伏鹅凰开关站改造工程拓宽大湾区电力通道
- 河南卢氏:春江水暖“鸭”先知
- 传统评弹试水直播“扩圈”
- 各民族同胞在浙江义乌:“共融”铸“共富”
- 多家民企在沪加速具身智能创新应用
- 重庆一中学举行古典竞技运动会 千余名师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坚决抵制饭圈文化对体育的侵蚀和破坏
- 全国最大IMAX GT银幕即将上映《哪吒2》 预售火爆紧急加场
- 重庆动物园放归4只救护猛禽 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福建泉州肖厝口岸首次进口乙二醇
- “花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山西民歌唱响“村晚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