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洞察 > 正文

魅族“卖身”吉利 手机厂商借力“上车”是否是最佳选择?

还有半年就要迎来20岁生日的魅族,还是没能逃脱“卖身”的命运。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一则股权案案件公示,显示魅族已被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收购。交易完成后,该公司将持有魅族79.9%的股权,拥有掌舵魅族命运的权力。

从美图、360手机,再到锤子科技和珠海魅族……手机市场从“百花齐放”到“小而美”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数年时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手机行业的竞争格局?

魅族“改姓”,“小而美”出局

魅族被收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诞生于2003年的它,带着在MP3领域的成功,于2009年全面跨界转向智能手机赛道。十多年间,魅族曾孕育过M8、M9、MX2等一系列高光产品,曾凭借“魅蓝”在线上市场广受好评,也曾获得阿里巴巴等头部资本青睐。巅峰时,魅族手机年出货量突破2000万台,跻身国内前六,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大厂”。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手机市场,高速扩张注定无法持续。2018年后,国内手机行业出现饱和态势,魅族没能第一时间找准打法,导致产品线混乱、系统层面用户体验下滑;后续又被联发科处理器“拖累”,使得手机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18到2020年,魅族手机年销量分别为2000万台、948万台和120万台。到2020年年底,魅族国内市场份额仅剩0.1%。

“魅族手机的发展历程,是从‘小而美’到‘大而全’再回归‘小而美’的过程。”有资深行业观察人士评价,相比较做老板,魅族创始人黄章其实更适合做产品经理:“他本人对手机设计、系统体验等有着超前的理解和乎偏执的追求,但对于市场的把握却很稚嫩。”

比如,在一众手机厂商围绕“轻薄”做文章的2020年,魅族却和晓芳窑联名打造了拥有陶瓷背板设计的魅族17系列手机,为了手感选择牺牲机身重量。又比如,在各品牌与第三方APP、广告商等合作密切的2021年,魅族却发布零推送、零广告、零预装的“三零手机”魅族18系列,宣布要为了用户的“纯净”用机体验放弃互联网广告营收。然而,去了广告的手机售价仍不低,导致后续营销也出现乏力,时至今日库存仍未能清空。

销量不佳、品牌力渐弱,为魅族的出局埋下了伏笔。2019年起,魅族启动多轮裁员,并大面积关停线下专卖店。根据其官网信息,目前魅族在全省的专卖店数量只剩6家,全国专卖店不足百家。直到最,实锤终于落下,“卖身”成功的魅族确认改姓“吉”。

增速见顶,白热化竞争加剧

业内人士分析,魅族“卖身”吉利,既存在自身的原因,也是受到了外部大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受疫情冲击,全球消费者的电子产品购买热情下降;另一方面,用户换机周期不断延长,手机市场增速见顶。据中国信通院统计,今年4月国内手机出货量为1807.9万部,同比下降34.2%;今年1—4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8742.5万部,同比下降30.3%。

在此背景下,不只是像魅族这样“小而美”的品牌扛不住了,就连身为头部品牌的OPPO、vivo也被指多次向供应链提出砍单以减轻库存压力。日前,小米方面还主动叫停内卷,把小米产品部和Redmi产品部合并为“手机产品部”。尽管小米对这一调整的官方解释是“加强小米、Redmi各产品线间的协同”,但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明显与行业的不景气有关。

市场供过于求,怎么办?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年来,各厂商奇招频出:有的选择“机海战术”,一月之内连发数款新品;有的选择堆配置,从上亿像素摄像头、百瓦级别快充、旗舰处理器到最新的折叠屏解决方案,个个抢首发;有的选择拼技术,耗时数年打造自研ISP芯片,将影像能推到极致;还有的选择造生态,试图将自家手机和第三方品牌的生态链产品相互捆绑,以此稳住品牌的现有用户基本盘。

但就目前来看,在越发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之下,没有一家品牌是赢家。据Counterpoint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手机市场报告,小米、vivo、OPPO、华为市场份额同比下滑0.3%、1.8%、4.4%和8.8%。其中,华为跌幅突破64%,国内市场份额仅剩下6.2%。

既然手机卖不动,那么跨界造车赛道,会否是新的机遇?目前,小米、OPPO、vivo、中兴等都在车机系统领域有所布局,华为“鸿蒙”更是在去年就已全面“上车”。另据最新消息,魅族着手开发的Flyme For Car已基本成型,未来将与吉利围绕车机系统展开合作。

“上车”是否最佳选择?

“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李书福的一席话,道出了吉利收购魅族手机的真正原因——补足吉利在手机硬件上的短板,未来帮助吉利构建车机生态的“护城河”。

事实上,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吉利在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曾面临过车机系统卡顿、中控屏死机等多个领域被用户投诉的困扰。而作为一家“小而美”手机厂商,魅族最擅长的正是软件操作系统的用户体验维护。

多年来,魅族手机操作系统Flyme的流畅使用体验,及其采用的优质界面设计、动画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等曾为品牌积攒下大批粉丝。彼时,就连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曾将Flyme列为MIUI的学对象。正因如此,Flyme For Car被寄予厚望。未来其成功开发并落地应用后,吉利汽车将有望补上在人机交互、系统底层技术上的缺憾,在高手云集的智能汽车时代再次抢占制高点。

与之不同的是,小米跨界造车,似乎更倾向于自己补足专业知识,为造整车而努力。2015年至今,品牌不断申请智能汽车、电动车相关的技术专利,雷军本人也经由顺为资本等对小鹏、蔚来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进行了投资。“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100亿美元。”在造车领域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小米,乐观预计第一款品牌智能汽车的上市时间,是2024年。

而据业内人士分析,从操作难度上来看,对比手机厂商直接造整车,品牌借力“上车”的方式,显然成本更低,也更容易与车企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局面。

“华为纵有造车的实力,最终仍选择了‘帮助车企造好车’;格力造手机野心不小,但7年间也不过只发布了6款产品。”该人士表示,“隔行如隔山,现阶段手机厂商和车企更多的是在相互试探。对手机品牌来说,在综合评估完成前,‘上车’或许是更理智的选择。”(记者 许 隽)

关键词: 魅族卖身吉利 手机厂商上车 手机行业竞争格局 跨界造车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