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到博物馆,听文物讲中秋故事
一轮明月,寄托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团圆情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中秋时节耳熟能详的故事流传甚广,也被古人刻画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里,留在时间的长河中。
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有一枚西汉时期的“蟾蜍玉兔”瓦当,这枚瓦当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瓦当直径22厘米,左侧为一只玉兔,右侧为一只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瓦当上的玉兔不同于常见的卧兔形态,而是后肢站立,前肢上伸,双耳后竖。制作者捕捉到兔子腾空奔跃的动感一瞬,整体形象带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另一侧,起跳的蟾蜍也活灵活现,它圆目突起,大腹鼓圆,四肢曲张,造型生动传神。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任军宜曾表示,这枚瓦当出自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大”是它最大的特点,汉代瓦当大多直径15至16厘米,而“蟾蜍玉兔”瓦当直径超过20厘米,是西汉瓦当中的精品。“可以想象,月圆之时,汉代宫廷之中,古人在‘蟾蜍玉兔’瓦当的屋檐之下饮酒对月的场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但愿人长久’的美好寄寓、‘天涯共此时’的盎然意趣从未改变。”任军宜说。
自古以来,赏月、吃月饼承载着人们对于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望。那么,古人是如何赏月的,他们吃的月饼又长什么样?一系列问题在文物中也能得到解答。
在湖北省博物馆,明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就刻画了一番唯美的赏月意境。据了解,这件瓷锺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陈列于“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展厅的中心位置。走近明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细看白釉光洁肥润,青花温婉如丝。瓷锺外壁的“瑶台赏月图”,绘有远山、祥云、花草和三组人物,图中人物遥望同一轮明月,沉醉于皎洁的月色之中,反映了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这一习俗跨越千年的传承。
中秋佳节吃月饼,既是品尝美食,也是传承文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一块唐代宝相花纹月饼正在被市民游客们围观,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月饼式食物文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孙维国介绍,唐代宝相花纹月饼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成型,烘焙而成,反映了唐代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吐鲁番气候干旱、降雨较少,可以使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变质,这就使得大量的文物,尤其是食品得以保存至今。此外,专家们根据同时出土的文物推测,这块月饼的馅儿里可能含有核桃、枣、葡萄等。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在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追寻中秋的踪迹,遇见文物里的中秋往事,品味古人的中秋节俗。我们得以发现,一件件文物中,体现着人们对中秋文化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赵欢)
关键词: 博物馆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文化中国行】到博物馆,听文物讲中秋故事
- 文化中国行丨中秋节,感受月满敦煌大漠的极致之美
- “找月亮搭子”成中秋新风潮
- 台胞护送“如意娘娘”中秋返浙江象山 月圆人团圆
- 马来西亚青少年访华团开营式在京举行
- 品手工月饼观非遗演出 青海民俗亮相京城
-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上演旗袍秀 重现百年前历史场景
- 奥运冠军谢思埸携众艺人歌手 录制非遗中秋晚会
- 鄱阳湖跌破10米低枯水位线 有记录以来退水最快
- 巨型月饼、象棋月饼亮相重庆 民众解锁吃月饼“新姿势”
- 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少管我》
- 2金1铜 安徽选手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创历史
- 圣保罗国际图书双年展劲吹“中国风”
- 共赏中秋唐韵 西安沉浸式文旅体验“上新”
-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于明年开展
- “洋弟子”学做中国菜 感受中国“家乡味道”
- 香港公园传统花灯迎中秋佳节
- 上海一载孕妇私家车涉水被困 消防紧急救援
- 2024年“海洋杯”中国·平潭国际自行车公开赛举行
- 【中国味道】明月寄乡愁 合浦大月饼
- 两岸媒体看辽宁:见工业之新 寻文化之蕴 听历史回响
- 中国山马越野系列赛湖北利川站落幕 3350名跑者参赛
- 中攀联赛揭幕战落幕 胡隽喆男子两项全能夺冠
- 湖南张家界:翼装飞行邂逅“嫦娥” 共同演绎“奔月神话”
- 上海:虎鲸保育员风雨无阻忙喂食
- 年轻人“找月亮搭子”追月 “巨型月亮”点亮中秋夜色
- 奥运健儿畅谈“乘风破浪” 浙江庆元激发统战青年拼搏活力
- 探索蓝色经济:Aker ASA线上平台助力投资海洋科技未来
- 公益同行,共创美好未来:大湾区共同家园温暖许昌孤寡老人生活
- 唐丝Tangcell™对话“新形势下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