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科技 > 正文

山东加快科技创新 发布百项农业科技成果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优点于一身的“功勋小麦”品种“济麦22”,连续9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截止2020年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粮食270亿斤,实现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11月23日,山东省农科院举行“十三五”百项农业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以“济麦22”为代表的100项农业科技成果成为重点推介的对象。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农科成果包括38个农业新品种,45项农业新技术,17个农业新产品。它们既有填补相关领域空白的“中国首创”级别的成果,也有创造科技成果转化额最高纪录的品种。

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这些成果已经证明了其“三重身份”:它们既是产业转型的“引擎”,也是企业发展的“法宝”,又寄托了农民致富的希望。在更高层次上,这百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将有力支撑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指标走在了全国省级农科院的前列。五年来,该院审鉴定和登记作物、蔬菜、果树、畜禽等农业新品种510个;“花生单粒精播”、“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等87项技术列入全国或省农业主推技术;授权发明专利943件,认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2项;“鲁原502小麦”、“花生抗逆高产栽培”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等11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万书波研究员先后获得山东省最高奖和何梁何利奖,为实现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在四个方面加快科技创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扎实落实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刻学习领会“一个关键”、“两藏战略”、“三个导向”、“四个面向”、“四个原则”、“四化要求”等科学内涵,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担当作为,确保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深化科技改革,大力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编制实施强院强所建设提升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深化科技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全省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大调研活动”,凝练亟需解决的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难题。按照“一所一优、一所一特”的要求,创建“三稳一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接地气”。

三是坚持开放办院,聚集多方科技资源服务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他们秉持开放办院理念,与中国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改革创新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国首创“第一所长”、“产业研究员”两项制度,聘任18名院士和21名知名专家担任“第一所长”,聘任50名行业重点龙头企业高管及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担任“产业研究员”。搭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等交流平台,与欧美高等院校、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建设了1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提升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山东农业科技供给水平。

四是改革科技服务方式,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为有效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该院集聚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成科研与产业、企业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融合发展、互惠共赢的新格局。目前已经建设6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涵盖了山东省各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三个突破”战略,集中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向三个县市派出了工作组,坚持“抽硬人、硬抽人”,抽调3个研究单位的“一把手”脱产担任驻县工作组组长,选派82名业务骨干作为乡镇第一镇长、园区第一主任、企业科技副总等挂职干部,聚集项目、人才、成果等资源,形成实物工作量打造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

面对未来,山东省农科院将致力于“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五权”下放,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让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让农业和乡村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振兴起来,支撑农业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成果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