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批地铁便利店试点营业,满足乘客基本生活需求
北京地铁站内便利店开始营业了!7月25日,北京地铁6号线青年路站、7号线菜市口站、5号线和平里北街站内便利店开始试点营业,为乘客提供多种零售服务。
此前,北京地铁便民服务设施布设,就已列入2021年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此次首批三家地铁便利店正式试点营业,正是对此的具体落实。
从首日运营情况看,地铁便利店主打便利鲜食,覆盖盒饭、沙拉、三明治等冷藏食品,同时提供艾窝窝、茶叶蛋和炒肝等特色小吃,店内还设置了可供乘客站立就餐的桌板。这直接方便了乘客的就近购物,有助于高效满足一些乘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今,地铁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地铁站内开设便利店,实际就是在地铁的便民性上继续做加法,更好满足市民对于“轨道上的都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根据相关规划和安排,地铁站内的便利店不只是提供零售服务,也还包括提供雨伞、充电宝等日用品,以满足乘客的多元化需求,针对性和实用性可谓十足。
此外,为更好服务赶时间的乘客,部分便利店内还设置了智能提货柜。未来,乘客在搭乘地铁时就可以提前在手机下单,下了地铁,就可以通过扫码提取到购买的商品,从而减少排队等候时间。这就不仅仅是解决了乘客在地铁站“买不到吃的”这一痛点,也有利于整个城市商业便利性的提升。
事实上,这并非便利店首次进入北京地铁。前些年,北京部分地铁站点也开设了便利店,但综合安全等因素被叫停。此番重新恢复,则是建立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保便民与安全的平衡。如,通过客流数据的调查统计分析,便利店一般选址在车站内非客流密集区域,且店铺前留有足够的公共区域供乘客通行和停留,不会影响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走行。同时通过人防和技防多种有效措施,密切关注便利店周围安全和客流情况,以确保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保障乘客平安出行。
可以说,地铁便利店的重新回归,是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方便乘客。这体现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一种精细化管理能力。
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居全国前列,日均客流量更是突破千万人次,既是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运行系统。这也决定了地铁方面的任何改变、调整,都需要经过充分而科学的考量与论证,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便利的双赢。
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增设便利店,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是地铁和城市管理精益求精的一种表现,也与市民对于更方便、高效的地铁服务的期待相向而行。而此举也必将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地铁出行的行列中来。
根据《北京市2021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在今年底前,北京地铁站点将布设130处便利店、书屋、药店等便民服务设施。这意味着,首批三家便利店营业只是一个开始。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吸纳乘客意见,对相关服务和经营及时进行优化调整,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竭力为市民打造安全、便利的“轨道上的都市生活”。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360元/月 失业保险金为2124元/月
辽宁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对缺口核定等作出详细规定
部分保险公司推出隔离险 理赔却存在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九牧王再度惊艳巴黎时装周,匠心打造东方男裤美学
- 云南省省级课题开课论证会在长水教育集团召开
- 园区中心封面地标——新鸿基地产布局苏州环贸汇焕新金鸡湖时...
- 重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到2025年创新要素活跃度显著增强
- 西安将开展春风行动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降低招聘成本
- 住建部规定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指标 要求建立15分钟生活圈
-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警示——理性购物,谨防“低价套路”
- 垃圾分类,在参与中更有获得感
- 垃圾分类,人人受益
- 把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措施落实到位
- 69岁老妇炒股倒欠千万 中信建投回应:尽职调查符合准入条件
- 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也要“以不变应万变”
- 食用油高涨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继续高位震荡
- 国资10.6亿元接手世茂集团上海黄浦路商业用地块
- 预制“年夜饭”走俏 监管也要“预置”
- 资本“爆炒”预制菜:中国人的胃那么容易讨好吗?
- “生三孩”政策是否有效?国家卫健委:期待“立竿见影”不科学
- 一个营地单月流水30万!短途游的“火爆”超乎你的想象
-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轻人!“0糖”食品大流行,品牌缠斗升级
- 奥密克戎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揭示
- 万科海外拟估值约1.25亿英镑出售伦敦一物业
- 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首破2万亿 再创历史新高
- 北交所首家转板公司来了 27日上会科创板
- 丰台区全域暂停聚集性活动
-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一、二、三线同比降幅分别为42.9%、17...
- 北京市10区4600名医护人员驰援丰台
- 老年相亲节目,岂是“看一热闹图一乐”
- 多地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力度明显加大 新基建项目成重要发力点
- 83只科创板个股披露去年业绩预告 约九成个股净利同比增长
- 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出“捷报”,未来走势、估值情况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