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把手”工程全国领先,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0年4月28日正式实施一年多以来,北京市相关部门高位推动,精细制定分解落实方案,周密组织91个单位、16个区不折不扣推进落实,共计出台配套政策236项,清理废止、修订政策文件78件,新建或升级信息系统88个。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条例》74项具体义务性条款中,68项已全部落实,6项已出台配套政策、但需持续扩大实施范围。
“一把手”工程全国领先
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北京市的“一把手”工程,工作专班由56个单位扩充为91个单位、16个区、近500名工作人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选聘了47名各领域领军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组建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联选取了88名民营企业家和商协会负责人,建立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使改革更加聚焦企业群众关切。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率先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实现22个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办理。
在市场准入方面,通过企业座谈、窗口追踪、信息系统核查等方式发现并清理隐性壁垒200余项,北京市持续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承诺办、当日办、网上办”登记模式全面推行,《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共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承诺制业务123.2万户,审批效率提升60%,企业设立最快10分钟内完成审核。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市场主体数量仍由2019年的208.9万户,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217万户,增长3.9%。2020年以来,已有5.45万户企业按照简易注销程序办理完成注销业务,较同期增长47.7%。在招标投标方面,北京市落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要求,率先在公路养护招投标领域实现招标公告、签订合同、收付工程款等19个环节全流程电子化办理。在融资贷款方面,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小微企业融资中动产担保融资占比超9成。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确权中心全部建成,为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审批1.3万余次、贷款金额超过52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断得到扩展。北京市统筹发布产业升级、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6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清单,共有365家企业参与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落地。
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条例》政务服务一章重点提出,构建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
北京市出台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公布11类全市统一办事指南,“其他、有关”等模糊性、兜底性条款得到全面清理。建成了覆盖市、区、街乡、村社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全系统90%以上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80%以上“一窗”无差别受理,市、区进驻事项委托受理率、授权审批率均达到80%以上。特别是落实《条例》政务服务“统一受理”“两次签”“全程网办”的规定,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受理、审批“一站式”办理,90%的市级事项、82%的区级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政务服务方式不断得到优化。
目前,北京市市级已分批推出告知承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259项,实现线下当场即办、线上0.5个工作日办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改革模式,将环评、水评等20余个审批环节改为告知承诺办理,大大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北京市落实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率先在不动产登记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实行婚姻状况、公证书、司法判决等12个部门的13类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今年以来,“12345热线”企业专席共受理企业来电42932件,同比增长86.8%;有效回访17071件,响应率99.7%、满意率94.4%。
《条例》监管执法一章重点提出,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推行综合执法,明确处罚公示期。北京市率先在12个行业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信用修复制度,共受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5265条,修复行政处罚失信信息3706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纳入双随机抽查事项达到1079个,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覆盖率提高到96.9%。北京市分3批推出22个金融科技应用纳入“沙盒监管”试点改革范围,出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人力社保等领域127项轻微违法容错纠错清单。北京组建全市综合执法队伍,实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5大领域统一举报受理、统一执法检查、统一案件查处。北京市还创新提出“吹哨人”制度,率先在食品、药品、医疗、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内部举报人等制度。
法治保障更加公正有力
北京市的司法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工作时限有效压缩,商事案件电子送达覆盖率达到59.5%,送达周期从2018年的21天缩短到2021年的8天。北京市大力推广“互联网+鉴定评估”,民商事案件专业机构平均鉴定评估用时仅需30天。推广繁简分流快速审理机制,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法院采取简易程序审结案件13.6万件,平均审理期限44天;制定简单破产案件审理周期表,逐项明确19个环节办理时限,破产快审程序平均审限压缩至99天;加快落实办理破产便利化措施,允许破产管理人解除税务非正常户、处理机动车交通违法和解封解押等手续。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16项破产管理人综合查询政策并设立破产信息查询窗口,破产管理人可一揽子查询企业注册登记、社保、医保等7类信息,截至6月份已办理查询超3100件,极大方便管理人信息查询,被称为“神仙窗口”,破产审判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在破产财产处置方面,北京市全面推行财产网上免费拍卖,2020年以来为破产企业债权人节省佣金1.17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改革
一年来,北京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未来,北京市将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运用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专项督查和“局处长走流程”等方式,提高政府部门主动识别隐性壁垒的意识和能力。北京市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重点清除行政审批涉及的无法律法规依据的评估、评审、登记等环节和中介服务事项、办事材料,以及利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实行台账管理,并建立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诚信记录。
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北京市将在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智能引导等方面调整优化e窗通系统功能,提高“一照多址”企业的分支机构用照便利度,探索简单变更结果登记制,搭建一体化注销服务平台,以“照后减证、并证”为重点,完善改革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加大“一业一证”推进力度,探索推行“证照联办”审批改革。
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北京市积极推进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与北京畅融工程、北京小微金服平台、北京金融公共数据专区等平台的对接与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纯信用的普惠金融产品,推动更多小微企业无需抵押即可获得贷款;支持金融机构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产权融资产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不断优化专利、版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
在政务服务升级方面,北京市将首都之窗、“北京通企服版”APP,分别打造成PC端、移动端政策一体化发布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主动甄别纳税人类型,精准推送纳税服务提示提醒;优化完善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平台、监督评价等政务服务标准,提升办事指南规范化、办理条件精细化水平,实现同一事项全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成数字政务、数字监管和数字营商3大综合应用平台,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应用,持续拓展服务、补贴、税收等“免申即享”的政策范围;进一步规范北京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项目“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工作流程,实行规划许可、绿化许可、路政许可、占掘路许可全程网办和并联办理。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360元/月 失业保险金为2124元/月
辽宁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对缺口核定等作出详细规定
部分保险公司推出隔离险 理赔却存在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九牧王再度惊艳巴黎时装周,匠心打造东方男裤美学
- 云南省省级课题开课论证会在长水教育集团召开
- 园区中心封面地标——新鸿基地产布局苏州环贸汇焕新金鸡湖时...
- 重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到2025年创新要素活跃度显著增强
- 西安将开展春风行动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降低招聘成本
- 住建部规定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指标 要求建立15分钟生活圈
- 中消协发布春节消费警示——理性购物,谨防“低价套路”
- 垃圾分类,在参与中更有获得感
- 垃圾分类,人人受益
- 把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措施落实到位
- 69岁老妇炒股倒欠千万 中信建投回应:尽职调查符合准入条件
- 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也要“以不变应万变”
- 食用油高涨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继续高位震荡
- 国资10.6亿元接手世茂集团上海黄浦路商业用地块
- 预制“年夜饭”走俏 监管也要“预置”
- 资本“爆炒”预制菜:中国人的胃那么容易讨好吗?
- “生三孩”政策是否有效?国家卫健委:期待“立竿见影”不科学
- 一个营地单月流水30万!短途游的“火爆”超乎你的想象
-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轻人!“0糖”食品大流行,品牌缠斗升级
- 奥密克戎感染人类细胞的细节揭示
- 万科海外拟估值约1.25亿英镑出售伦敦一物业
- 支付机构备付金交存首破2万亿 再创历史新高
- 北交所首家转板公司来了 27日上会科创板
- 丰台区全域暂停聚集性活动
-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一、二、三线同比降幅分别为42.9%、17...
- 北京市10区4600名医护人员驰援丰台
- 老年相亲节目,岂是“看一热闹图一乐”
- 多地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力度明显加大 新基建项目成重要发力点
- 83只科创板个股披露去年业绩预告 约九成个股净利同比增长
- 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出“捷报”,未来走势、估值情况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