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狂瘦20斤?素人减肥“经验分享”帖暗藏玄机
素人减肥“经验分享”帖暗藏玄机
社交平台上,各类减肥经验帖铺天盖地:“21天狂瘦20斤,亲测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运动不节食的懒人减肥法”“跟着这个食谱吃,月瘦30斤不是梦”……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标题,就像一个个强力磁石,吸引着那些渴望瘦下来的人们。
然而,这些减肥经验帖,真的是一些热心网友和网红无私分享的吗?其背后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意经?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月瘦20斤”“一周掉秤10斤”……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素人减肥帖随处可见。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些看似真实的“经验分享”,实为一些商家操控的营销剧本:或是用小号自导自演、伪装成素人(普通消费者)进行测评,或是雇用水军刷评营造虚假口碑,最终将消费者引入假货横行的私域交易链。
受访专家指出,当减肥帖变异成为新型“杀猪盘”、当健康诉求异化为商业猎物,这场战役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对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考验。
打造人设豢养矩阵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以“减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前20条热帖中有14个账号的注册时间不足30天。比如,点赞量较高的“素人减肥产品测评”“女大学生宿舍减肥测评”等帖子,其账号注册时间都是前几天。
记者追踪发现,一些“女大学生”“上班族”人设的博主,实为代餐公司豢养的营销矩阵:
话术模板化,所有帖子遵循“产品对比—避雷引流—私下交易”三段式结构,用“亲测有效”“平价替代”等关键词诱导点击;
账号矩阵化,主账号发布测评帖,5至10个小号在评论区问效果“求链接”,48小时内完成从引流到成交的闭环;
交易隐匿化,以“内部优惠”为由引导添加社交账号,通过私人转账规避平台监管。
“所谓的素人发帖,不过是分销体系的冰山一角。”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某代餐公司前员工胡女士揭露,公司要求员工每日发布3篇测评帖,每拉1人购买提成15%,“全职员工月发帖量超100篇,真正收入来自发展下线而非卖货”。
胡女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对于产品功能也有所隐瞒,比如推出的代餐奶昔,公司会大力宣传“科学减肥”“有营养”,但实际上消费者一旦服用后就很难断掉,因为一旦断了,体重就会反弹,而且吃多了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公司在帖子中不可能提及这些,更可怕的是公司里的一些所谓营养师,可能连高中都没上过,他们在帖子中推荐的减脂计划和产品怎么会靠谱呢。”
充斥假冒伪劣产品
来自贵州的吴女士就被所谓的“素人减肥帖”坑了——她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条素人减肥帖,通过群聊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对方介绍了自己的减肥经历后,称自己吃了某代餐粉效果很好,并成为代理商,其所售产品均为正版厂家直发,在原价基础上半价出售。
“我收到货后发现,花690元买的代餐粉,里面为黑芝麻糊状,还有白砂糖。想退货对方不让就算了,居然还骂人。”吴女士气愤地说。后来她发现,这名代理商在二手平台上收购正版产品的外包装,怀疑其装上假货后重新售出,但对方矢口否认。
无奈之下,吴女士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避雷帖”。评论区有网友表示,自己也在这名代理商处购买过类似产品,年初体检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结果服用该产品一段时间后查出了肝功能异常。
吴女士后续注意到,这名代理商在被频繁要求退货退款后注销了平台账号和社交账号,可过了一段时间,又建立了新账号继续售卖同款代餐粉。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像这样披着素人外衣,以传授减肥经验为由,推荐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不在少数。他们的造假流程通常是:先回收正品空罐,3D扫描后批量印制;再用廉价产品混合填充,成本不足正品十分之一;伪造“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甚至仿制“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
“我之前在某品牌旗舰店直播间购入了一款代餐粉,觉得不错,想接着买来吃,但是直播间的价格较贵。后来看见某素人发布的热帖下有该商品自营店铺,在商品详情界面放了一张‘授权代理书’,价格便宜了不少,我以为是正品就下单了,结果收货后发现假得离谱。”来自河北的张女士说,就连产品包装盒都与正品有很大的出入。
等她回过神来再去社交平台查看帖子时,发现帖主已经将账号注销。张女士这才意识到,原先看到的帖主或许是商家“自导自演”的小号。
记者通过张女士的订单在购物平台上搜索发现,这家自营店铺的粉丝已经超过3万人。
张女士说,她发现是假货后立马就联系客服要求退款,选择退货原因为“售卖假货”,结果客服回复可以退款但必须修改退货理由。
平台联防加强治理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缑小丰指出,此类灰色交易中,商家存在三重规避法律的设计:
责任切割,私下交易不留痕,消费者难以证明购买关系;
话术脱罪,用“辅助减重”替代“治疗肥胖”,规避广告法监管;
证据湮灭,每批假货对应独立包装码,被投诉立即停产换标。
受访专家认为,针对此类情况,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防火墙。建立“减肥产品数字指纹库”,在外包装附上二维码追溯真伪;对社交平台减肥帖实施“AI标注+人工复核”双重审核,如有商业推广属性须明确标注;将三级分销模式纳入传销打击范围,涉案账户冻结资金优先赔偿消费者。电商平台需对“减肥”“代餐”等关键词关联店铺实行保证金制度;社交平台建立“素人帖黑名单库”,同一设备注册超3个账号自动触发风控;打通12315与主流平台投诉接口,实现“一键举证、跨平台追责”。
消费者应当如何有效识别市面上的减肥产品真假?缑小丰建议,消费者可要求商家提供《营业执照》及产品批准文号。例如,药品需“国药准字H/Z+8位数字”,保健食品需“蓝帽子”标志。警惕无生产日期、厂家信息的“三无”产品;在购买前,可要求商家出示临床试验报告或权威机构认证,核实所谓的“科学依据”;远离“拉人头返利”模式(如三级分销),此类行为可能涉嫌传销;另外,要避免向个人账户付款,要求对公转账并开具发票,以保留资金流向证据。
“消费者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可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或12315平台提交聊天记录、广告截图等证据,要求查处虚假宣传;也可以起诉商家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若商家失联或涉案金额超过3000元,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法律责任。”缑小丰说。
缑小丰还建议,提高虚假宣传处罚力度,按销售额30%罚款。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对减肥广告实行“发布前备案制”,重点审查疗效宣传内容;卫健、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非法添加违禁成分、传销及网络诈骗行为;通过短视频平台曝光查办的典型案例,普及法律与科学减重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商家和有关部门应该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中心,目前减肥市场乱象频出,应该加强整治,全面夯实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和索赔权。
“消费者在面对各种减肥产品宣传时,应保持警惕,理性判断,不要轻易被虚假宣传所迷惑,要从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上入手,用更科学的方法实现减肥目标。”刘俊海说。(法治日报)
关键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21天狂瘦20斤?素人减肥“经验分享”帖暗藏玄机
- 长尾鸭现身九寨沟 刷新内陆高海拔湖泊分布记录
- 甘肃定西农业新观:沟壑间有农机 旱塬蔬菜销沿海
- 部分旅行社对70岁以上老人报团设“限制门槛”
- 中央气象台:北方地区多大风 新疆北部等地有雨雪天气
- 甘肃瓜州银发族的“花样年华”
- 首次发现!九寨沟箭竹海发现羚牛新生幼仔
- 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多管齐下 筑牢森林防火屏障
- 探访四川“千碉之国”:梨花山上开 碉楼引客来
-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重庆启动 50余名肿瘤专家开展义诊
- 江西南昌:游客茶场沉浸式体验春茶采摘
- 甘肃高校联合农科专家聚“椒”送培 “智”援乡村
- 2025奉节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 肯尼亚选手包揽男女子组冠军
- 广西保障援缅抗震救灾捐赠物资快速通关
- 第三届“新濠澳门之星—青少年才艺大赛”举行
- 文化中国行丨甘肃简牍宝库用AI“解锁”丝路故事
- 四川岷江尖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加紧机电设备安装
- “中国梨乡”山东莱阳绽放“花经济”
- 医疗大模型技术评估报告出炉 东软引领智能化新未来
- 中企跨境再度亮相广交会,首发采购商行为洞察白皮书引领外贸...
- 江西乐平三代养蜂人的甜蜜故事
- 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举办开放日
- 四川成都首趟图定中亚班列正式开行
- “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在上海开幕
- 专家学者厦门研讨“公共服务制度建设与智能化”问题
- 2025百村万帐走进台州黄岩 打造多元户外消费场景
- 柏斯顿:GMP数据完整性守护者,助力药企高效合规升级
- 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YES”项目送行仪式举行
- 走进越南河内
-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演绎马背上的“速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