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研究 > 正文

【快播报】着力提升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成长及发展,明确提出要持续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将教师打造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使教师能够在教育岗位中有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背景下,着力提升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事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师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和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从制度政策、舆论引导、活动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协力推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一,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理应受到社会的尊敬。全社会要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引导社会各界感念师恩、礼敬教师,营造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首先,要大力弘扬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广泛宣传当代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新时代,社会媒体要对我国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进行深入挖掘,彰显出其当代价值,宣传、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引发公众对教师的尊重。社会媒体可以结合童蒙读物《太公家教》中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吕氏春秋劝学》的“事师之犹事父也”、荀子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等思想,使公众意识到尊师重教与国之兴衰间的关系,国家想要兴盛,一定要学会尊师重教,让公众尊师重教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政府也要广泛宣传当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勉励广大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让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例如:大规模宣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优秀的榜样,报道他们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为人师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教师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社会公众通过了解优秀教师的事迹,能够充分意识到教师职业的伟大性,领悟教师所承担的艰巨职责,可以肯定和认可教师的付出,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同时也可以深入开展尊师重教活动,例如:利用教师节、春节、劳动节等节日,在广场、公园及校园等场所,组织开展感恩教师、慰问教师等活动,或围绕“感恩教师”的主题开展画报创作、诗歌朗诵等比赛,让全社会向老师表达敬意、送上祝福,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和无私奉献,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最重要的基础和源泉。

其次,教育部门应联合学校联合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信念,强化教师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在教育岗位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才能够对工作岗位形成认同感,能够坚定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对此,教育部门要同学校联合起来,定期面向教师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例如:教师职业再教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讲座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输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品质,树立起科学的三观和理想信念,从而更好地胜任教师岗位。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评先评优工作、创建教学及研究平台或者组织优秀教师公开课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拥有更多展现教学成果、研究成果的机会,激发教师对职业本身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更好地感知社会、学校、学生等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和肯定,使教师拥有强烈的获得感,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可以联合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到其中,使教师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实践过程中将人格魅力和教育实力呈现出来,牢固教育信仰,帮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幸福。

第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切实提高教师收入

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同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从根本上使教师获得物质性的保障,才能够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心工作、默默奉献,更好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首先,学校要取得地区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的支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鉴于教师的大部分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在学校,而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同学校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健全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让教师更加顺利、有序的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对此,学校需要提高对自身办学条件及环境的重视,将完善教学设施、居住环境及生活设备等内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科学规划校园用地,创造出良好的办学环境,使教师的归属感得到增强。例如:学校一方面应向当地财政部门及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为办学条件的改善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将先进的教学资源引入到校园中,全面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教师创建出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师的办公室、教学设备进行改善,为教师配备多媒体、复印机等智能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借助教学成绩的提升来让教师获得幸福感。或者,在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部门的指导及配合之下,学校也可以针对教师的住宿环境,采取加强安保力度、落实教师出入管理制度、提供充足的停车位、开设教师食堂,建造体育运动场所等多样化的措施,使教师宿舍的安全系数得到显著的提升,让教师拥有更加便利化和安全化的宿舍生活环境,在提高教师获得感的同时,让教师能够真正安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学校也要适当提高教师的薪资水平,落实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学校在限定教师资金水平标准时,要确保教师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并严格按照绩效来划分教师的薪资,合理提高班主任的津贴,使薪资报酬与教师的工作付出成正比。对于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学校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嘉奖,通过奖金来表示对教师的认同、尊重,激励教师提高工作效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学校在分配教师工资时,也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实际状况,对于偏远地区、困难地区的一线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例如:交通补助、住房补贴,使这些条件艰苦地区的教师能够基本满足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出教师福利的建立作用,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他超工作量津贴、补贴也应按时如数发放,增加相关老师的收入,以实际利益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广大教师“体面”地生活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对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进行适当改革,转变绩效工作,使教师的福利待遇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切实让教师感受到职业获得感、幸福感,让教师满意自身工作收入与经力投入的匹配度。

第三,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温暖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性关怀,能够使教师在职业和事业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可以安教乐教,并将这份关心传递给学生,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和学校形成合力,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职业的温暖,点亮教师的幸福人生。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人性化管理制度,加强学校人文管理。学校深入到教师群体中,了解广大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出人性化、有温度的管理制度,对教师予以充分信任,给老师创造充分的空间,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同步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建立新型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间的关系,学校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教师有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等情况时,前往教师家里道贺、慰问或到医院探望,表达对教师的亲切关怀。将学校打造成师生共同的美好家园时,应注重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创设,让教师能够感受到来自同事、领导的尊重及关爱,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在温馨的校园环境中开展各项工作,收获事业的成功,从而能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学校当成家,并把更深的关爱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赢。

其次,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对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转变,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教育部门要推出针对性的政策制度,转变传统以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机制,破除“唯分数论”,摈弃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要标准评价教师工作的做法,坚持科学评价导向,采取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机制,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进行长远性、整体性地评价,保证教师考核结果的客观化、科学化。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大大减轻,能够回归到课堂中,潜心钻研、专心教学,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来面对教育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后,学校还要注重同学生家庭间的互动,创设良好的家校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最终要靠教师来帮助实现,这也转化为家长乃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但教师的工作也需要家长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定期要求家长进入到校园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求家长一定要配合老师的工作,真正做到家校共育。学校可以研制出针对性的教师、家长沟通机制,确保教师和学生家长拥有可靠的互动平台,实现实时性的互动和沟通,共同发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或者,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家长课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尊重、理解教师,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促使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育人工作。在家庭和教师的有效配合之下,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落实,更有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成绩,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教师从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健全、心态阳光的学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并且有职业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的教师队伍。而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切实提高教师收入,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温暖都能够显著增强教师职业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教师职业信仰,促使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作者:钟金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谢行焱,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来源:光明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