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 正文

元顺帝是宋恭弟的儿子?这恐怕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则传言

前言:北宋灭亡之时,徽、钦二帝及大批宗室宫眷被俘北上,一路之上遭遇极惨。北宋的开国皇帝是太祖赵匡胤,但后世之君却都是太宗赵光义的子孙。宋太祖之死,历来有"烛影斧声"的说法,意思就是他实际上是被弟弟宋太宗所杀。因此对于徽、钦二帝所受的凌辱,渐渐有一种说法是太祖皇帝转世成为金国皇帝,找弟弟的后代来复仇。

吴乞买当金太祖朝尝使汴京,其貌绝类我太祖皇帝塑像。众皆称异。-《呻吟语》


(资料图)

这里的吴乞买就是发动灭宋战争的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除了国人因果报应的想法,恐怕也跟金太宗死后传位给哥哥太祖阿骨打的嫡长孙完颜亶有关。彷佛这位完颜吴乞买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灭掉北宋,将宋太宗的子孙斩尽杀绝。事后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北宋灭亡后南宋退守江南半壁江山,随后等来了蒙古的崛起。金国、南宋相继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灭。但是元朝灭亡时,其末代皇帝"铁锅"先生(这位皇帝名字叫妥懽帖睦尔,蒙语中就是铁锅的意思)被安排成为南宋末代皇帝恭帝赵?的儿子。彷佛妥懽帖睦尔的出生,就是为当年南宋被元朝所灭来报仇的。

说实话,这些传言之所以传得有模有样,其实都是熟悉的味道,一样的配方。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天道好轮回,看你怕不怕。金太宗这个事,我们后世的人当然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但是元顺帝(即铁锅先生)到底是不是宋恭帝的儿子呢?笔者花时间研究了一下,突然倒抽一口冷气,因为这件事情,还真有可能不是谣言。

元顺帝剧照

一本《庚申外史》带出来的惊人八卦

《庚申外史》,又名《庚申帝史外闻见录》、《庚申大事记》,讲述的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时代的编年体史书,其作者是江西吉安人权衡。

权衡亲历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对元廷的黑暗统治颇为不满,书中记录了许多元代宫闱轶事,被认为极富史料价值。妥懽帖睦尔生于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庚申年)四月,因此在其去世之前,明代官方常称呼其为"庚申君"。而此书完成之时元顺帝仍然在世,故而书名为《庚申外史》。最早提出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这个说法的,就是这本书。

国初,宋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有赵王者,嬉游至其寺,怜国公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祐七年,女子有娠,四月十六日夜,生一男子。明宗适自北方來,早行,见其寺上有龙文五彩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因问:"子之所居,得无有重宝乎?"瀛国公曰:"无有。"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庚申外史·卷上》

瀛国公其人:

瀛国公即赵?(即"显"的古文),是宋度宗赵禥次子(嫡长子),原封嘉国公。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初九日度宗驾崩,嘉国公奉遗诏于柩前即皇帝位,时年仅四岁。赵?即位之时,四川及长江中上游都已经落入元军手中,南宋朝廷已经是风雨飘摇。

当年九月,元军对南宋境内发动总攻。十二月鄂州(今武昌)沦陷,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春元军进逼建康(今南京)。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包围临安(今杭州)。二月,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决定投降,赵?退位。

庚子,宋主?率文武百僚诣祥曦殿,望阙上表,乞为籓辅。遣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余庆、枢密使谢堂、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家铉翁、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刘岊奉表以闻。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笺。是日,宋文武百司出临安府,诣行中书省,各以其职来见。行省承制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都督忙古带、范文虎入城视事。-《元史卷九·本纪第九》

元军灭宋剧照

当年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300多年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也算得上是天道轮回。当年五月初一日,6岁的亡国之君赵?抵达大都(今北京),世祖忽必烈封其为瀛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当然赵?之所以还能受到一些礼遇,在于当时的南宋军民奉度宗庶长子益王赵昰为帝,仍然在坚持抵抗。所谓的瀛国公,无非是想瓦解宋军的军心而已。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蒙元至元十六年),最后一支整建制的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壮烈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在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囚禁于大都之时,昔日的皇帝、如今的大元瀛国公赵?还曾颇不光彩地到牢中亲自劝降。臣下尚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着实有些讽刺。劝降失败后,文天祥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被元廷杀害,赵?本人则被迁居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乙未,中书省臣言:"平原郡公赵与芮、瀛国公赵?、翰林直学士赵与票,宜并居上都。"帝曰:"与芮老矣,当留大都,余如所言。"继有旨,给瀛国公衣粮发遣之,唯与票勿行。-《元史卷一十二·本纪第十二》

赵王其人:

时间一晃到了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瀛国公已经年满十八岁,忽必烈将他打发到吐蕃去学习佛法,这应该就是《庚申外史》中所谓的"居甘州山寺"。甘州即今甘肃张掖。

根据《元史》查询,元仁宗在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三月封驸马阿鲁秃为赵王。

那么这位赵王有没有可能和寄居甘州的瀛国公赵?产生联系呢?你别说,还真有。根据《元史》的记载,赵王所部在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遭到叛王脱火赤的掳掠,损失不小,朝廷还给予了一定的补偿。

结语:结合《元史》和《庚申外史》来看,首先元顺帝的身份确实值得怀疑。其次瀛国公的修行地点和元明宗的行动轨迹,还真不能排除二人曾经见面的可能性。另外根据元代禅宗名僧释念常所著《佛祖历代通载》,瀛国公的最终结局是:"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之所以会称他为宋恭帝,是因为南宋抗元英雄张世杰曾给他上过一个"孝恭懿圣皇帝"的尊号。

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当时的皇帝是仁宗之子,明宗和文宗的堂兄弟元英宗。三月英宗按惯例从大都起驾前往上都避暑,为何会在四月突然派人到吐蕃之地赐死瀛国公?英宗在位时朝中暗流涌动,其本人更是在八月从上都回大都的途中被刺杀身亡。英宗的死,一般认为幕后黑手是其堂伯晋王也孙铁木儿,但是周王有没有参与其中?又是不是周王预见到天下即将大乱,为了掩人耳目提前将宋恭帝灭口呢?

明代术士袁忠彻(其父预言了靖难战争的结局,故而袁家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在其所著《符台外集》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的时候,朱棣带着他和一班侍臣观看历代宋朝皇帝的画像。作为相术爱好者,朱棣对宋朝皇帝容貌的评价是"宋太祖以下,虽是胡羊鼻,其气象清癯,若太医然。"意思就是很注重养生,所以看起来像太医。而看到历代元朝皇帝的画像时,朱棣不屑一顾,嘲笑说他们"都吃绵羊肉者",意思就是肥头大耳,只顾吃肉不注重养生。但是最后看到元顺帝画像时朱棣很惊讶,说了一句"唯此何为类太医也?"意思就是元顺帝的相貌气质和宋朝皇帝接近。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朱棣是元顺帝之子这样明显的谣言不同,元顺帝乃宋恭帝之子这种说法,非但不能称为胡说八道,反而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种可能性。至于为何《元史》不采信这种说法,其实也很简单。《元史》是明朝人编的,元朝是明朝推翻的。如果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那他岂非是大宋正朔?元末义军的口号一般都是反元复宋,难道灭了元顺帝的国,再把他请回来做宋朝皇帝?这事太尴尬了,坚决不能承认。

壬子,安远王丑汉、赵王阿鲁秃为叛王脱火赤所掠,各赐金银、币帛。-《元史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安远王丑汉当时驻扎在元朝岭北行省,其为弘吉剌氏特薛禅的后裔。当年成吉思汗为了表彰特薛禅的功劳,有"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的说法。而所谓的叛王脱火赤,据专家考证,即威宁郡王脱火赤,其活动区域在靠近察合台汗国附近。而察合台汗国的疆域东至吐鲁番,赵王如果曾被脱火赤攻击,其部落范围也应大致位于察合台汗国附近。这样一来,赵王往返封地和大都之时,确实会途经甘州,从而和瀛国公产生联系。

甘州鼓楼

明宗其人:

元明宗和世?,元武宗长子,忽必烈玄孙。当年元成宗去世后,身为侄儿的武宗和仁宗发动政变,事后武宗封仁宗为皇太子,约定日后皇位在兄弟叔侄之间世世传承。武宗死后果然传位仁宗,但仁宗却不想将皇位再交还给兄长的儿子。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十一月,和世?被封为周王,封国云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三月,中书右丞萧拜住等护送周王之国云南。但在当年十月抵达延安之时,忠于武宗的陕西行省官员推举周王发动叛乱。但叛乱迅速失败,周王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

从延安到察合台汗国,必然会经过甘州,如此一来周王和瀛国公倒真有可能见面。但问题是周王流亡时间是延祐三年年底到延祐四年年初的时候,而元顺帝的出生时间是延祐七年,以和世?此时的身份,难道日后还能随意回到元朝境内吗?

周王的叔父仁宗死于延祐七年正月,那么和世?在收到消息后是否有可能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呢?如果周王在察合台汗国的武装护送下进入甘州,观望元廷中央的权力变化,似乎也并非不可能之事。这样一来和世?将瀛国公的儿子作为祥瑞带走抚养,倒也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元明宗画像

《元史》的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之后,为了表明自己乃天命所归,当即下旨修纂《元史》。新生的王朝,执行力就是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以宋濂、王祎为总裁官的《元史》纂修小组就在南京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工。

第一版元史历时仅188天,便于当年八月完成。除了仍然在世的"铁锅"先生以外,其余历朝皇帝的本纪、志表传等基本完成。而从次年二月开始,根据新搜集的史料,《元史》纂修小组又花了143天时间,完成了庚申君本人的本纪。而且由于妥懽帖睦尔在本年四月去世,朱元璋给了他"顺帝"的尊号,其本纪也被称为顺帝纪。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一下《元史》对于这位元顺帝的出身是怎么记载的:

顺帝名妥懽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元史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事实上宋濂等人在纂修《元史》时,大量参考了《庚申外史》的记载,那他们为何没有采用"元顺帝乃宋恭帝之子"的说法呢?从《庚申外史》我们可以得知,元顺帝的叔父元文宗曾经诏告天下,否认妥懽帖睦尔乃明宗之子。

尚书高保哥奏言:"昔文宗制诏天下,有曰:"我明宗在北之时,谓陛下素非其子。""帝闻之大怒,立命撤去文宗神主于太庙,并问当时草诏者为何人,遂欲杀虞伯生、马雍古祖常。二人呈上文宗御批,且曰:"臣受勅紀载,实不获已。"脫脫在旁,因曰:"彼皆负天下重名,后世只谓陛下杀此秀才。"故舍之而不问。-《庚申外史·卷上》

太庙

这是说到元顺帝听说文宗的说法之后勃然大怒,不但将其神主从太庙之中移除,还准备杀掉当年起草诏书的元代大儒虞集(即虞伯生,南宋名臣虞允文五世孙)。此事幸亏脱脱(对,就是那个修黄河的脱脱)在旁劝解,虞集才算死里逃生。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庚申外史》胡说呢?实际上《元史》在记录顺帝移除文宗神主的诏书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当时元朝遗老遗少在世的人数极多,洪武君臣不大可能在这样的明诏上面弄虚作假。

后至元六年六月,以帝(即文宗)谋为不轨,使明宗饮恨而崩,诏除其庙主。其略曰:…又私图传子,乃构邪言,嫁祸于八不沙皇后,谓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业,几于不继。-《元史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是元顺帝当政后的第八个年头,元文宗是其父周王的弟弟。当年文宗在大都发动政变,依靠"两都之战"的胜利登基称帝。但此后文宗迫于舆论压力,退居皇太子,请兄长周王即位,即效仿当年的武宗和仁宗故事。但是文宗可比叔父仁宗心狠得多,他直接就把已经即位的哥哥和世?毒死,还以顺帝非明宗之子的借口自己再次登基。

反过来说,妥懽帖睦尔非明宗之子的认知,在蒙元高层中可能还有一定的市场。因为文宗驾崩之前,非常后悔当年毒害明宗的行为,要求将皇位还给哥哥的儿子。但是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和权臣太平王燕帖木儿却立了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宁宗。虽说宁宗只有7岁,但妥懽帖睦尔也不过13岁,且长年流放,没有任何政治班底。恐怕卜答失里皇后和燕帖木儿除了认为宁宗年幼好控制以外,应该对妥懽帖睦尔的身份带有某种程度的怀疑。

元文宗画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