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春菜在沪争“鲜”上市 民众食春味知自然
上海产的荠菜、草头,浙江产的春笋,广东产的春韭,贵州产的红菜薹,甚至从云南远道而来的蚕豆、红香椿、板蓝根青菜……眼下,在上海多家生鲜门店,来自中国各地的春菜琳琅满目,占据C位。
有商家打出招牌“春菜抢先食,吃定春鲜,品味春天”,还有商家把“春天的味道”做进预制菜,香椿头炒蛋、马兰头拌香干等“懒人配菜”,吸引不少顾客尝鲜。
“今年的时令春菜上市更早,产地更加广泛。随着冷链、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过去只在局部地区售卖的小众春菜,逐渐进入上海民众的菜篮子,且销量不错。”上海一家生鲜门店工作人员陈乐表示,随着气温回暖,春菜的选择会更加多样,价格也将更加实惠。
2月16日,上海一家生鲜门店内销售的时令春菜。 范宇斌 摄
“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头讲究吃早、吃鲜、吃嫩。作为春菜中的“贵族”,云南红香椿当前每斤售价高达84元(人民币,下同),但不乏尝鲜客。正在挑选红香椿的上海市民王晓红说:“香椿的季节性很强,虽然价格有些贵,但只有春天才能吃到最新鲜的香椿,我准备买回家烧给孩子尝尝鲜。”
荠菜堪称春菜中的“上品”,诗人陆游曾说“春来荠美忽忘归”,郑板桥称赞“三春荠菜饶有味”。“虽然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荠菜,但春天的荠菜最鲜美,食过方知春之味。”上海市民李丽丽说。
刚过去的周末,一场春雨过后,天气转晴,“85后”青年邵菲菲和姐姐相约来到上海郊区田园挖荠菜。“踩着春天的节奏,地里的野菜都开始萌发了。一下午时间,我们就挖了满满一袋荠菜,准备回家包荠菜馄饨,享受‘舌尖上的春天’。”
“春到人间草木知,品春菜是专属这个时节的浪漫和仪式感。”上海“00后”青年陈梓涵最喜欢荠菜春笋炒年糕,软糯却不粘牙的年糕,裹上鲜甜的荠菜,口口春意饱满。
中国人饮食讲究“不时不食”,人们认为吃时令蔬菜利于养生。例如,香椿古称“大椿”,被视为长寿的象征。相传汉代时,中国人就开始食用香椿。唐宋时,香椿头和荔枝成为深受达官显贵喜爱的南北两大贡品。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香椿的保健医药功效。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沪上多家餐厅也早早更新“春日菜单”,如色香味俱全的上海名菜“草头圈子”,便是由深受上海人喜爱的春菜草头与红烧猪肠搭配而成。蚕豆有春天“第一豆”之称,上海人喜爱葱油蚕豆,浓郁的葱油香气与清新鲜甜的蚕豆完美融合,每一口都迸发出令人陶醉的香气。
上海名菜“草头圈子”。 (老正兴菜馆供图)
笋是备受上海人喜爱的“山珍”之一,清香脆嫩的春笋鲜味最为浓厚。“清脆的莴笋、香甜的春笋、浓郁的咸肉,再加上软糯爽弹的猪蹄,吊出一锅鲜。”在陈梓涵的记忆中,每到春笋上市,姆妈总要端出一碗馋得人直流口水的腌笃鲜来。
正如作家肖复兴在《吃东西有学问》中指出,“不时不食”其背后是每一种食物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风俗与民风,是漫长农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渗透进肠胃和血液里的隐性密码,表达着先辈对于大地的朴素的敬重情感,依此维系着代代相传的胃的感觉和心的依托。(完)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多地春菜在沪争“鲜”上市 民众食春味知自然
- 湖北宜都:雾“绕”山野 乡村如画
- 飞行老将“老带新”16年接力护航春运
- 各地传统村落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超4720万人次
- 西电获批建设陕西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 【东西问·中外对话】德国中医小伙变身“家庭医生” 亲戚求...
- 奏响文化与科技碰撞的华彩乐章
- 赏花赏景 感受美好春日
- 节后供应持续降低 小龙虾价格指数延续上升态势
- 育种插秧、翻耕稻田,生产忙!各地春耕沃野生机勃勃
- 《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榜前10
- 节后机票价格回落 热门目的地票价“大跳水”
- 景华环保黄华华校友助学金,传递爱心
- 让服务更懂你:阅北科技的大数据智慧
- 入住万达生活方式酒店,打卡《黑神话:悟空》山西取景地,开...
- GS3影速3万补贴限时抢
- 百利好:多因素推动国际金价持续攀升
- 泰州擎朗荣膺科技大奖 具身智能机器领航创新征程
- 凯菲勒新品首发 | 1个水龙头=10件电器?厨房革命神器来了!
- “90后”清华大学博士生返乡当医生
- 国际友人赏兰闻香:想把这份美好带回家
- 抬头向西南看!今天金星亮度迎来极值
- 厦门航空开通福州往返金边直飞航线
- 出示收款码 却被隔空盗刷!设置“一开一关”能避免损失
- AI玩具成市场新宠:玩偶里藏着哪些科技魔法?
- “国宝”中华秋沙鸭“到访”四川资中
- 2025年首批500吨万州玫瑰香橙出口马来西亚
- 中文原创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首演 洛朗·班加盟
- 距今1.5亿年!“政和八闽鸟”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 广东多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 深耕细分领域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