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排雷人身险 向炒噱头蹭热点产品“说不”
新一轮的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正式开启。
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梳理、摸清底数,集中清理整顿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产品,严厉打击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通知》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包括严查违规开发产品、挑战监管底线的行为;严查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产品的行为等。同时,《通知》要求各公司应当就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和整改落实情况形成专项工作报告,并在6月30日之前将该报告报送银保监会。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此次列出重点查处的产品类型,都是在市场销售方面常年被诟病的一些类型,不过此次核查清理工作并不会让行业产品和公司经营产生大范围波动。因为在银保监会成立之前,原保监会也下发过很多指导文件,许多问题产品已经被处理了。
向炒噱头蹭热点产品“说不”
银保监会方面透露,通过全面梳理核查各人身保险公司在售存量产品,摸清底数,集中清理整顿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产品,严厉打击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努力形成长、中、短期限结构合理,风险保障功能、长期储蓄功能协同高质量发展的人身保险负债结构新局面。
《通知》明确了核查工作的四项工作重点:严查违规开发产品、挑战监管底线的行为;严查偏离保险本源、产品设计异化的行为;严查罔顾公平合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严查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产品的行为等。
核查清理的重点包括产品“违规开发、偏离保险本源、损害消费者利益、‘奇葩’产品”等开发设计。具体体现为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确定、分红险利益演示、投资连结保险单位价格确定等方面不符合监管要求、“生存金快速返还”、“长险短做”、“通过延长等待期、降低保额等手段代替核保,变相削弱保障责任”、“开发设计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基础,随意约定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追求营销效果,炒噱头、蹭热点”。
从此次核查的工作安排来看,首先,《通知》要求各险企进行自查整改,对照核查重点和负面清单,对所有在售存量产品的合法合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整改。同时形成专项工作报告,并填写《人身保险公司产品自查情况表》,于2018年6月30日前报送银保监会。
此后,银保监会将会结合险企的自查整改情况,采取重点核查和监管抽查形式,对各公司在售存量产品从严核查,绝不放过一个问题产品。同时,重点选取自查发现问题少、整改力度弱的公司和保费占比高、日常监管反馈问题多,以及社会关注度高、易引发炒作的产品进行全面核查。
除了这些工作重点外,《通知》还出台了52条负面清单,是人身险产品不能碰的红线。比如重疾险中将“甲状腺恶性肿瘤列为除外责任”,短期健康保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防癌险未包括原位癌责任,疾病保险金获得需要一定的生存期等都是不合规的。
“这次核查提到的一些问题是之前市场上都存在的,是常年积累的诟病。”有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比如“奇葩”产品前几年也很多,像雾霾险、爱情险之类的。不过其认为,通过监管层这几年的整顿,现在市场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已经没有那么多了,所以对险企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两年来已发七文件规范经营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表示,此次核查的最核心内容还是针对严重偏离保险本源的情况。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这个点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负面清单涉及的都是行业常见的顽疾,不过本次核查清理工作并不会让行业产品和公司经营产生大范围波动。在银保监会成立之前,原保监会也下发过很多指导文件,许多问题产品已经被处理了,《通知》是对人身险产品问题的大总结,补充了一些细节问题,旨在全面检查人身险行业产品。
包括上述《通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监管层共下发过七个文件来规范人身险产品经营。其他六个文件包括《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销售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
以去年末监管层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为例,其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售投保人为自然人的保险产品时,必须实施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采集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保险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实现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
“末端的治理非常重要。一些保险公司会从营销的角度误导消费者。保险销售全程录音的规定,可以让销售人员有基本的规则。哪些东西必须要对消费者说清楚,把有可能误导的地方、关系到消费者利益的部分解释清楚,要有一个严格的规范。”朱铭来认为,除了营销误导外,最核心的还是产品的研发,如果产品本身就存在问题,末端销售问题产品,就一定会存在误导的情况。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8家险企股权被挂牌转让,为何险企股权不再被追捧?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360元/月 失业保险金为2124元/月
辽宁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对缺口核定等作出详细规定
排行
最近更新
- 基因检测市场扩容 桐树基因聚焦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产品扩圈
- 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IP 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 从智能制造到智能睡眠,谊瑞重塑“易睡体验”
- 拉美电商巨头Mercadolibre宣布收购加密交易平台Paxos及Mercado Bitcoin
- 以太坊基金会宣布将“ETH 2.0”更名为“共识层”
- 南京二手房市场话题不断 卖家降价来试探市场风向
- 新一代轻量化方舱医院项目启动
- 十年医改路 三明再出发
- 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发布
- 天津开辟送药绿色通道 送药到家近3000单
- “高速上违停赶报表”警示了谁?
- 离职文书的“坑”不能仅由劳动者填平
- 疫情得到控制,防疫仍不可松劲
- 非学科类培训班寒假恶意涨价需综合施治
- 北京:买四类药品实施新政 市场监管进店查落实
- 北京:保证春节群众需求不脱销、不断档
- 丰台今天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筛查
- 助力元宇宙基建 Meta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
- 采购进口冷链食品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 苹果拒不开放支付渠道 荷兰反垄断机构:罚到它遵守规定为止
- 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
- 需求远超国内产量 印度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料仍将持续数年
- 蔚来斥资5000万元成立保险经纪公司 未来新能源车险或有变局
- 当心!玩雪引发的妇科危机
- 研究机构警告称:美联储加息将加剧全球债务危机
- 旭辉控股集团公告称已清偿2022年到期的5.5%优先票据
- 普通症状还是心梗预警?一眼识破
- 揭穿AI相面骗局 警惕迷信的高科技伪装
- 芜湖释放创新“N次方”效应 数字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 去年快递服务全程时限水平有较大提升 干线运输时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