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最广泛 专家建议机构非必要不存储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个人信息息息相关,《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将会对银行业务带来更多合规挑战。在日前由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羊城数字金融沙龙”论坛第一期活动上,多位法律专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最为广泛,金融机构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审慎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杰律师表示,应用人脸识别时,不仅要考虑便利性,还要考虑安全性。现阶段人脸识别已逐渐取代人工成为金融机构最高级别的认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例如在违规性监控领域,为节约成本、提高便利性,人工监控已经被人脸识别监控替代,但这是否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小、必要”原则,值得讨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认为,相较指纹等个人信息,人脸识别更容易与个人对应,这是人脸识别被广泛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也是提高人脸识别管制的理由之一。“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应界定人脸识别的使用范围,在存在替代方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仍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审慎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盘和林说。
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最小、必要”原则,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马颜昕建议,金融机构可通过提供线上人脸识别和线下办理的双选项方案,以符合法律的要求。
“个人信息泄露在未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马颜昕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向政府提供数据信息时,面临向谁提供数据、谁负责数据安全以及多头重复向企业要数据等问题,政府应通过立法等机制,建立企业向政府共享数据的渠道。
盘和林也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需要后续配套法律的支撑,使各地能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打通企业数据向政府流动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专家们还建议,中央与地方、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应做到相同的安全防护级别,并实现非必要不存储。在技术层面,个人信息要第一时间进行去标识化处理;在管理层面,机构应当关注信息的保存期限以及隔离存储设置。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8家险企股权被挂牌转让,为何险企股权不再被追捧?
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2360元/月 失业保险金为2124元/月
辽宁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对缺口核定等作出详细规定
排行
最近更新
- 安迅物流或于3月或4月启动IPO 遍布全国仓网数量达5327个
- 央行开展15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呵护春节假期前流动性
- 加盟大平台,继往又开来!怡亚通全球招募合伙人共同做大做强
- 公募去年四季报披露临近尾声 明星基金经理刘彦春退出千亿行列
- 途虎养车提交上市申请,该如何平衡盈利和布局需求?
- 北京“十四五”投资实现良好开局 高技术产业投资亮眼
- 基因检测市场扩容 桐树基因聚焦优势创新资源推动产品扩圈
- 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IP 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 从智能制造到智能睡眠,谊瑞重塑“易睡体验”
- 拉美电商巨头Mercadolibre宣布收购加密交易平台Paxos及Mercado Bitcoin
- 以太坊基金会宣布将“ETH 2.0”更名为“共识层”
- 南京二手房市场话题不断 卖家降价来试探市场风向
- 新一代轻量化方舱医院项目启动
- 十年医改路 三明再出发
- 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发布
- 天津开辟送药绿色通道 送药到家近3000单
- “高速上违停赶报表”警示了谁?
- 离职文书的“坑”不能仅由劳动者填平
- 疫情得到控制,防疫仍不可松劲
- 非学科类培训班寒假恶意涨价需综合施治
- 北京:买四类药品实施新政 市场监管进店查落实
- 北京:保证春节群众需求不脱销、不断档
- 丰台今天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筛查
- 助力元宇宙基建 Meta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
- 采购进口冷链食品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 苹果拒不开放支付渠道 荷兰反垄断机构:罚到它遵守规定为止
- 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
- 需求远超国内产量 印度对进口食用油的依赖料仍将持续数年
- 蔚来斥资5000万元成立保险经纪公司 未来新能源车险或有变局
- 当心!玩雪引发的妇科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