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预计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的平均分是71.5 分?2023年新课标卷地理真题及官方答案!2023年6月浙江地理选考试题

2023年广东高考评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6月18日,南方+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华南师范大学的评卷现场。广东将于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

“严肃认真 实事求是 准确无误 始终如一 保质保量完成高考评卷工作”,评卷现场入口,贴着标语提醒阅卷老师规范评卷。


(资料图片)

阅卷老师进场前,须将手机、包包、雨伞等随身物品保存在阅卷场外。评卷现场座位间设有隔板,排与排之间背对背。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范韶彬介绍,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考(夏季高考)评卷工作从6月13日正式开始,至今日程过半。今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约73.9万人,实考人数也达到70万人,需评阅的试卷答题卡约420万份。

今年,广东高考评卷点继续设在华南师范大学,分别在大学城和石牌校区设置了7个评卷场点。全省选聘了近6000名教师,其中有近70名大学教授参加评卷工作。截至6月17日,已完成评卷任务的60%。

阅卷工作完成后,广东将于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考生将进行普通高考志愿填报。

根据 省教育考试院通报的消息, 截至6月17日晚, 2023年高考评卷任务已完成近60%,预计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和各批次录取分数线。

广大考生都很关注今年的分数线和自己的高考成绩,地理教师不仅关注分数线,也关注今年地理广东卷的平均分。

等级分的 平均分与试题难易程度关系不大,而与赋分原则和考试人数关系密切,基本每次考试等级分的平均分都在70-72分这个区间波动。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可以预计今年选考地理的人数的与2022年相差不大。

因此根据等级分的赋分原则:A等(前17%)赋分区间100-83分、B等(18%-50%)赋分区间82-71分、C等(51%-83%)赋分区间70-59分、D等(84%-98%)赋分区间58-41分、E等(最后2%)赋分区间40-30分, 2023年广东地理卷等级分的平均分在71.5分左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官方公布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只能综合多位考生对试题的回忆和相关信息,来 预测今年的地理卷面成绩的平均分。

考生普遍反映选择题比较简单,不到20分钟就做完了;非选择题部分的第17题考查农业,相对简单,18题和19题难度相对较大。

再结合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2023年6月9日做的试题评析网络直播:“2023年的地理试题在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延续了2022年的风格与特点, 稳中有新,考察内容更加全面 ”,可知2023年地理试题的总体难度不会大于2022年。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2021年的选择题平均分是31分左右,非选择题的平均分是18分左右,总平均分是49分左右;2022年的 选择题平均分是33分左右,非选择题的平均分是20分左右, 总平均分是53分左右。

综合以上信息,预计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的选择题平均分是34分左右,非选择题的平均分是21分左右,总平均分是55分左右。

高考试题是严格按照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命题的,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试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今后这种趋势也不会有多大调整。

学生和教师更多要做的是:夯实地理主干知识基础,锤炼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多关注并探究身边的生产、生活、科技等真实情境中的地理问题。

2023年是广东省中学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后的首次高考自主命题。试题在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延续了2022年的风格与特点,稳中有新,考察内容更加全面;较好地实施了教考衔接,圆满地完成了首次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试题命制的平稳过渡。

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立足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聚焦建设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 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的相关素材,充分彰显我国当代伟大建设成就,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如第5-6题以近年来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这一真实案例反映了我国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第7-8题以电商发展对浙江省温岭市某镇制鞋业的促进和影响为素材,契合了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二、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察,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试题充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任务,注重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一)首次设置了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辨观。

19题第2小题首次呈现了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就现代对马暖流是否形成于距今8000年明确表达态度,并说明理由。该设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事物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辨观。

(二)强化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察。

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基础。试题突出对地理信息挖掘、整理和分析的考核,如第3-4题通过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综合考察了考生对温度、风速和水汽凝结变化过程的理解。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第18题以巴音河流域为对象,综合考察了考生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对考生 从不同空间视角全方位的认知具体区域地理环境变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改革。

试题情境鲜活,探究素材丰富、时代感强、卷面活泼,问题呈现和设问较为友好,充分体现了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成为助力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回归地理学和本质。试题充分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理这一导向。首次呈现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具体过程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中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理念。地理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023年的试题内容涉及到气象、气候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引导中学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

总体而言,2023年广东地理试题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和价值,多方位考察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总结和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对于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广东省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广东卷命题素材来源

1-2《长江下游地区过江通道发展利用与 “时空压缩”的演变特征》

3-4《3万米高空探“天情”,自动“探空气球”在长沙测试》

15-16《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17.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龙胆草种植。(22分)

(1)中药龙胆草的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于农民而言的收益。

(3)从品牌角度提出建设产业基地的建议。

18.柴达木盆地里巴音河水系。(20分)

(1)山前冲洪积平原东北处沙山成因过程。

(2)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河流所在地质剖面的地下水埋藏厚度大和地下水出露的原因。

(3)河床硬化对下游地下水的影响,分析影响。

有意思的来了,以下两篇论文互相“打架”,第一篇认为河道硬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第二篇认为河道硬化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巴音河河床硬质化对地下水循环模式的影响研究》

在河床硬质化后,导致上游的河流入渗量减小,因此下游接收的来水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溢出带向下游移动。

《巴音河冲洪积扇前缘地下水位上升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

人工河道硬化。2015年12月德令哈市对巴音河二级电站至老铁路桥约3.56km河段进行了硬化,不改变地下水的储水空间,但加速河水向下游径流,使下游地区河水入渗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巴音河下游地区 地下水位上升。

19.(10分)日本海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交换。

(1)在17-15千年气温再次变冷时期,上下层海水交换停止的原因。(2)现代对马暖流是否形成于距今8000年前,明确表达态度,并说明理由。

《日本海末次冰期以来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及其控制要素》

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真题及标准答案

2023年新课标卷

地理试题

黑龙江、吉林、安徽、山西、云南地区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馆陶县农民开始规模化养殖蛋鸡。1998年,馆陶县在临近国道交会处建立禽蛋交易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场。2023年,该市场迁址重建项目启动,将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植入智能物流、集中仓储、供应链金融等新元素。据此完成1~3题。

1.1998年禽蛋交易市场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价格 B.产业基础

C.交通条件 D.人口规模

2.禽蛋交易市场的繁荣与壮大,直接带动的产业有

①房地产业 ②养殖与饲料业 ③仓储与物流业 ④文化与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新禽蛋交易市场植入新元素的主要目的是

①提升物流效率 ②提高交易价格 ③增加就业机会 ④扩大交易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图1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 4~6题。

图1

4.图1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

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

5.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等级过低 ②路线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

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图2)。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7~8题。

图2

7.形成莲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图3),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10.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泰国北部山地民族素有利用大叶种茶树的粗叶腌制酸茶的习俗。酸茶以食用为主,也可泡饮,具有清凉、提神等作用。1914年,茶房村(位置见图6)发现大片野生大叶种茶树,从而成为泰北重要的酸茶生产地。之后,茶房村引入新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加工技术,新建利用茶树新芽嫩叶生产红碎茶的工厂,并与曼谷等地的茶叶、茶饮料公司建立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随着交通和电力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房村建立了几家大型茶叶加工厂,使茶叶加工从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茶叶产业链。目前,茶房村围绕茶叶的旅游活动也悄然兴起。

图6

(1)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解释泰山地民族吃酸茶习俗的形成原因。(8分)

(2)分析茶房村生产的酸茶和红碎茶主要销售范围。(6分)

(3)分析生产集中化对茶房村茶叶加工企业采购和销售的有利影响。(8分)

(4)围绕泰北山区酸茶文化习俗,针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建议。(6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 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图7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图7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4分)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6分)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8分)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6分)

【参考答案】

1-5:CBDAC:6-11:ABBDA C

36.(1)地形起伏大(地形崎岖或相对高度大,高美大或以山地为主),(1分)常年高温、旱雨(干湿)季节分明(1分),适宜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原料丰富(1分);山地人口分散、交通闭塞,形成当地独特的酸茶制作工艺(2分);酸茶具有清凉提神作用,适用于人们应对当地湿热气候且可作为食品四季食用 (2分) (“清凉提神”或“四季食用”任得2分)

(2)吃酸茶是当地民族特有文化(习俗)现象(1分),销售范围要在泰北山区(当地或本地);

利用红碎茶生产的茶饮在泰国湿热气候下有更广泛的市场,销售范围可至全国(或泰国大部分地区) (2分)。

(3)采购:形成专业的供应商、稳定的供应渠道,方便采购、降低风险(2分);茶叶原料集中采购,成本降低(2分)

销售:便于形成稳定的客商和销售渠道,护大市场销售范围(2分);有利于发挥品牌优势、获得市场、技术等相关信息(或避免形成价格战或恶性竞争或统一价格)(2分。

(4)开发酸茶旅游商品(2分);增加制茶、采茶体验活动,开展古茶树认养活动(2分);介绍、讲解、展示酸茶文化,普及(介绍)酸茶文化(表演),加强宣传(2分)。

37.(1)冬季占比高,(2分)夏季占比低。(2分)

(2)夏季气温高,(2分)湖水温度高,浮游生物量多(内源类有机物多)(1分);降水多,(2分)河流携带大量腐殖质进入湖泊(外源类有机物多)(1分)。

(3)湖水更新慢(流速慢),(2分)已积累的外源性有机物多(腐殖质多或可供降解的有机物多、有机物沉积多)(2分)。

(4)洪水期不泄洪时,入湖洪水携带腐殖质多,直接增加湖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含量;湖中的腐殖质可分解出大量盐类,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两点都答得3分,答任意一点或答腐殖质多或浮游生物多得2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1分)

洪水期泄洪时,进入湖泊的有机物含量少,(1分)下泄的湖水有机物含量多(或排出的有机物多);(1分)稀释作用强,(1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1分)

(5)淮河注入洪泽湖,夏季入湖水量大;(2分)湖底高于周围地面,防洪压力大(蓄洪能力差)(2分);调峰(泄洪)频繁(次数多),且持续时间长(洪期长或汛期长)。(2分)

2023年浙江卷(6月)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1、2题。

第1、2题图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

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3、4题。

第3、4题图

3.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A.砂砾岩 B.石灰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4.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

A.冷湿 B.暖湿

C.冷干 D.暖干

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是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保障,也是国内国际相互融合的关键。我国钨矿资源丰富,却将其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下图为某企业钨全产业链内涵框架示意图。完成5、6题。

第5、6题图

5.将钨列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A.防止钨矿供应链发生中断

B.主导钨矿上游产业链发展

C.推进钨矿产业链绿色发展

D.实现钨资源领域安全可控

6.位于该企业全产业链下游的是

A.钨制品的回收 B.钨矿石的贸易

C.钨矿勘探采掘 D.钨矿冶炼加工

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7、8题。

第7、8题图

7.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8.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9、10题。

第9、10题图

9.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10.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城,其栖息海城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11、12题。

1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

①罗盘 ②雨具 ③冲锋衣 ④放大镜 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A.① B.②

C.③ D.④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汉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13、14题。

第13、14题图

13.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14.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运动的作用

B.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上游水库的冲淤

D.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①土地 ②太阳辐射 ③劳动力 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A.顺时针 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 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 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 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7、18题。

第17、18题图

17.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18.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19、20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第19、20题图

19.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20.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麦兹巴赫湖是典型的冰川堰塞湖。2022年6月,湖泊不断接纳上游冰川融水,并于7月中旬发生溃决。6-7月期间,能反映湖泊冰水沉积物总量变化过程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 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 22、23题。

22.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3.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24、25题。

第24、25题

24.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25.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三、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向外转移,该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

材料二 图1为北美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波士华城市带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

(1)简述产业转移对该城市带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2分)

(2)分析交通对该城市带产业分工格局形成的影响。(4分)

(3)该城市带计划建设高铁,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 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4分)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3分)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

材料二 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

(1)制约天然绿洲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说出山前倾斜平原上天然绿洲的分布特点(4分)

(2)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

(3)简析山前倾斜平原上、中、下部分别开垦农用地的适宜性。(6分)

(4)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6分)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更多地理相关产品,请扫码了解: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