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投资 > 正文

中国理财客群隐患:不重视投资标的风险,更看重机构刚兑能力

5月15日,波士顿咨询联合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发布《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科技驱动、铸就信任、重塑价值》(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国理财客群仍在追逐固收类产品且产品选择单一,并不重视权益类、中长线投资,关注机构的刚兑能力,而不是投资标的。

根据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简称资管新规)规定,资管产品要实现净值化管理,打破刚兑,但是从投资者心态来看,大部分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接受“不刚兑”还需时日。

报告显示,中国整体财富管理客群投资水平仍欠成熟。

首先,偏好固收类产品且产品选择单一,即80%的资产投向固收类产品,其中,银行存款比例高达49%,其次为银行理财,占比14%。固收类产品投资比重超过50%的客户占到了总客户的85%。

其次,资产配置的平均投资期限短,即84%的客户主力资产平均投资期限不足一年。互联网理财客群对流动性的诉求也非常强烈。这展现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短期投资盛行,用户缺乏长期的财富规划意识,而秉持较强的投机心态进行财富管。同时市场中中长期投资产品本身较少且缺乏全生命周期的财富规划等服务。

再者,中国投资者自主性强,即56%的客户依靠自主分析进行投资。有64%的客户选择产品风险等级作为产品选择的首要考量。但对于决策指标,超过七成的用户将平台及产品的品牌背书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只有26%和11%的用户将投资期限、投资标的这两个与产品风险相关的因素作为关键考量。可见目前中国理财用户的风险意识仍停留在机构的体量和刚兑能力上,而非投资标的上,这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是一个在巨大隐患。

“刚性兑付将原本分摊到投资者身上的风险转移到少数金融机构身上,加大了风险的集中度;当前众多投资者处于被动接受现有产品模式而非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投资规模主动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理财产品;销售导向无法做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报告显示。

对财富管理产品选择的影响因素

哪怕是在利用新技术使用互联网理财的客群身上,对固收类产品的偏好依然如此。根据报告,中国互联网理财客群以中产阶级为主力军,其互联网理财资产占据可投资资产总额30%以上,52%的投资者的财富来源是工资。他们偏好固收类产品,73%的资产投资于固收类产品,除银行储蓄外,货币基金最受欢迎投资占比达17%,P2P产品则占比约8%。线上化发展并没有改变客户对固收产品的偏好。

区别于整体理财客户的是,互联网理财客群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即46%的客户选择可承担一定风险,55%的客户表示可承担20%以上的本金损失,这两个比例均远高于非互联网理财客户。

就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理财服务商而言,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已经出现流量型、垂直型、传统型及综合型四类竞争机构。

具体而言,流量型互联网机构多为互联网跨界平台,拥有海量客户基础优势,通过现金管理等业务培养客户粘性,以BATJ为代表;垂直型互联网机构以财富管理中某一垂直领域的纵深为独有优势,将资产配置和交易环节的整合作为核心竞争力,以Wealthfront、雪球、天天基金网等为代表;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由领先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来,以大量存量客户、金融专业上的理解力和线下网点渠道为优势,以UBS SmartWealth、Fidelity等为代表;综合型互联网机构同时具备互联网基因和金融机构背景,以专业性、低成本、便捷体验的有机平衡作为核心优势,以Charles Schwab、陆金所为代表。

“以流量型机构为例,目前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相对长尾的客户,主打痛点是客户的现金管理需求和便捷性。这种模式在未来发展的规模和盈利性上都会面临瓶颈。因此,流量型金融平台未来一方面应不断深挖客户需求,跟随客户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应通过投研投顾能力的建设,逐渐获取更高端的财富客群,向真正的财富管理业务升级。”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何大勇指出。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达6万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渗透率34.6%,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财富科技企业总融资额达28.3亿美元,占世界总融资额的四成有余,位列全球第一。然而,就更能体现数字财富管理本质的独立互联网第三方财富管理规模而言,中国渗透率仅为10%,而美国则为35%,差距仍十分明显。中国真正的数字财富管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关键词: 中国 隐患 风险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