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投资 > 正文

第九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年会举行 中国迎来巨大的ESG投资机遇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机构都在做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评价方法,有太多方法不可比、不兼容,这是ESG投资面临的一大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机制和台来推动ESG标准的一致化,并提升其透明度。”在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

标准融合一致尤为重要

建议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

由商道融绿和新浪财经主办的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年会本次主题围绕“和而不同:ESG的开放与融合”展开讨论。China SIF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介绍说,ESG和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标准趋同,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因此ESG和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也会有所区别。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ESG投资的发展也应该走向‘和而不同’的道路,虽然具体路径可能不同但目标相同。在认知环节达成共识后,需要微观主体行为与宏观目标形成一致,金融、产业、社会目标行为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在市场逻辑的基础上实现低碳目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hina SIF名誉理事长王忠民表示。

据了解,当前全球ESG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2020年已达35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的36%,同时,全球各地市场的ESG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涌现,标准融合、一致对市场的重要不言而喻。

“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共识、国家政策导向以及投资者关注的共同推动下,ESG实践是大势所趋。当前,建议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助力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新浪财经CEO邓庆旭提出。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标准融合情况如何?

绿色金融已成G20议题,以气候为主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共同标准将推出

据了解,我国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领域推动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中国在2016年主动发起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并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当年就形成了G20层面的全球共识。今年,我国与美国担任共同主席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已经推出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

马骏指出,各国在G20可持续金融发展路线图中达成的共识有3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推动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兼容和一致;二是支持最新成立的国际可持续标准理事会(ISSB)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三是推动转型金融框架制定,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以及政府激励机制等。

“到明年此时,预计国际可持续标准理事会(ISSB)会推出第一套以气候为主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共同标准,以后还可能逐步扩大到其他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领域,如生物多样等都会纳入ISSB框架中。”马骏认为,可持续金融不仅关乎环境改善和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等诸多议题也将陆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因此,未来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也需要考虑覆盖生物多样丧失等问题带来的金融风险 。

中国迎来巨大的ESG投资机遇

A股上市公司的ESG整体评级稳步提升,ESG投资规模增速明显

本届年会上,主办方发布了《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1》《A股ESG评级分析报告2021》《中国地方政府ESG评级体系研究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分别从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等视角出发,展示了我国ESG责任投资市场的全景。

商道融绿董事总经理、China SIF理事张睿介绍,受可持续复苏和气候目标驱动,中国迎来了巨大的绿色投资机遇。A股上市公司的ESG整体评级稳步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方面上市公司反应较迅速;在市场方面,ESG投资规模增速明显,尤其是在公募基金领域,截至目前泛ESG公募基金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较2020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随着政策推动、投资人认知提升、投资价值被发现,ESG市场的正向反馈正在建立并不断强化。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负责人韩宁介绍,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绿色债券得到了投资人和发行人的持续关注,截至目前,交易商协会负责的绿色债务工具发行规模接3000亿元,是2020年的5倍多。她透露,作为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主任单位,交易商协会将与成员单位一起发布绿色债券原则,也将在未来加快开展第三方评估认证市场化评议工作,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人公示等,吸引更多境内外投资人。

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过去的绿色再贷款、MPA考核和绿色银行评价方法等,到最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马骏评价,碳减排支持工具是我国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非常重要的进展。下一步,应该针对减排支持工具推出更加具体的的支持细则,尤其是对项目披露要求、碳减排计算方式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格条件等内容还需进一步细化。

此外,马骏透露,中国人民银行也要求21家银行做气候压力测试,估计年底有结果。他认为,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又一个突破进展,下一阶段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方法,将“碳价上升”冲击之外的因素也纳入压力测试中,例如对影响需求和成本的七大因素也应加以考虑。(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关键词: 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年会 ESG投资 投资机遇 ESG市场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