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文物:探秘中国古人过冬妙招
隆冬时节,许多参观者走进安徽博物院,与不同年代的馆藏文物“对话”,探秘中国古人过冬妙招。
“暖手宝”“蒸锅”“保温房”……安徽博物院研究馆员魏宏伟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安徽博物院现馆藏文物中具有保暖御寒属性的文物很多。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最多,包括加热、烹饪食物用的青铜器和陶瓷器等。
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铜甗。(安徽博物院供图)
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春秋时期铜甗,通高61厘米,是一件“网红”展品。魏宏伟说,甗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甗,其上部为甑,用以盛放食物;下部为鬲,形似鼎,用以烧火加温;中间设有通气的箅(bì)子。甗最初为陶制,后逐渐出现青铜制品,广泛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汉代亦有使用。
安徽博物院馆藏文物——战国方形炭炉,于1933年在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安徽博物院供图)
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战国方形炭炉是一种古代常用的取暖“神器”。魏宏伟介绍,严寒冬日,用炉烧炭,可烧水、加工食物;亦可取暖,助房间升温。此炭炉呈长方形,两边有链。
北宋影青釉注子温碗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通高20.2厘米、碗高13.9厘米,是安徽博物院内最知名的瓷器。其不仅被收录至各种文献书籍中,还有“留洋”经历,跟随相关展览亮相一些欧美国家。
魏宏伟介绍,注子温碗中的注子为盛酒用器,配以注碗,将注子置于碗中,往碗内加热水用以温注子里的美酒。大约晚唐以后,中国民众逐渐改变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一些日常器皿也随之被安放到桌几和条案上,因此日用器皿出现很多新样式甚至是新品种,注子温碗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进入北宋,注子温碗更加流行。
此外,被网友戏称为“暖手宝”的暖手炉,流行发展于明清时期。魏宏伟说,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张鸣岐制”铜手炉由炉体、炉盖、提梁组成。在炉体内放入燃着的木炭,可起到暖手作用。
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清代红色女棉袄。(安徽博物院供图)
数九寒天穿上保暖衣物是最直接的取暖方式。魏宏伟说,从先秦时期到宋朝以前,中国民众主要服饰材料有皮毛、麻布、绫罗等。宋元时期,棉纺织家黄道婆将棉花编织成衣物,并推广开来。自此,中国民众冬天多用棉花为保暖衣物材料。安徽博物院馆藏的清代红色女棉袄,颜色艳丽、式样美观,既能保暖,也能满足审美需求。
记者看到,安徽博物院四楼整体搬迁保护的徽州古民居——清代冯仁镜宅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打卡。徽州古民居多采用砖木构架,具有优良保温功能。同时,徽州古民居窗户较小,蓄热能力强,也能避免建筑对外过度导热。
冬季,在精神生活方面,泼墨对弈、品酒饮茶、焚香抚琴、把玩金石古玩等无不为古人冬日乐事。如新安画派奠基人——清代画家渐江绘制的《晓江风便图》,便作于冬季。渐江寄情于画,期待来年花开、友人归来。(完)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对话”文物:探秘中国古人过冬妙招
- 中外冰上帆船选手“炫技”新疆天山天池
- 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搭载旅客飞抵三亚
- 中经评论: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托起晚年幸福时光
- 震后定日县观察:森嘎村的孩子们用画笔描绘新生活
- 打通堵点让中小企业乘“数”而上
- 珠光宝气迎新年!抖音商城年货节珠宝潮奢品类日启幕
- 高铁“香港熊猫专列”出发了!车厢内外“萌气十足”
- 工业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 比亚迪在马尼拉开设两家新店 助推菲律宾绿色出行
- 揉泥作歌 河北“90后”制埙艺人玩出古埙新花样
- 西安大学生参与“旧物焕新” 体验环保乐趣
- 广西深挖传统村落内涵 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山东临沂:“五彩门笺”迎新年
- 四川宣汉近千人吃巴人家宴团圆饭
- CBA常规赛:辽宁本钢主场胜北京控股队
- 安徽齐云山打造夜游经济 海内外游客体验非遗中国年
- 水果跨境“小创新”,湾区市场“新道理”
- 中韩旅游之夜暨“你好!中国”入境旅游政策宣介会在韩举办
- “墨香四溢、魅力十足”!摩洛哥留学生对中国非遗“春联”赞...
-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女博士刘雯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用唢呐领奏...
- BRLC新年音乐会在杭州举行 以乐为媒促中外共鸣
- 中医专家:冬天吃点“凉”有助于养生
- 作为舒适的“守护者”|约克VRF中央空调,恒守家的舒惬之境
- 一手网商家大会在杭召开 携手共铸行业新辉煌
- 喜讯!中崎股份通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
- 第二届请祖问道文化交流盛典暨九丝城宇宙新岁序开荣耀大会
- 康诺亚BCMA/CD3双抗CM336授权合作公司Ouro Medicines融资1.2...
- 澄蟹之美独家承办,蟹逅茅台·相遇酱香,首届仁怀酱香酒 - ...
- 从CES 2025看 aigo如何以国民好物吸引全球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