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云代表:麦田里的“基因解码者”
初春的成都平原,连片的小麦已进入拔节期,绿浪随风起伏,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奔波在田间地头,查看“川麦104”生长情况。虽然这已是中国西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但杨武云仍以看待“孩子”的心态,关注“川麦104”的点滴。
杨武云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近40年。他带领团队育成的“川麦42”和“川麦104”等品种,有效提升中国人工合成小麦育种应用水平。其中,“川麦104”高产稳产、抗病抗逆、优质广适、抗穗发芽等综合性状突出,自2012年审定以来推广超2000万亩,最高亩产达729.8公斤。
去年,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正式发表杨武云研究团队题为《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104染色体水平的组装》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完成“川麦104”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为全球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2月28日,杨武云代表在田间观察“川麦104”的长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杨武云一直认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芯片”的密码藏在基因里。他透露,去年团队还解析了偏凸山羊草的基因组,这一物种一直被认为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我们用它和四川的小麦进行大量杂交实验,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材料。”杨武云兴奋道,“相信这些新发现能为小麦育种带来新的突破”。
四川是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承担着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杨武云聚焦种业安全,将带去“在四川建设种业创新高地”的相关建议,内容涉及扩建四川马尔康夏繁基地以及在攀西地区建立南繁备份基地等内容。
杨武云表示,夏繁是加快夏粮油作物育种的重要手段,可大幅缩短育种周期,有效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性。而阿坝州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极其适宜粮油作物的夏季繁育种植。“目前马尔康基地已初步建成投用,相信在扩建后能更好地推进夏粮油种业创新。”
南繁则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冬季拿到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未雨绸缪,才能把种业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杨武云认为,四川攀西地区具备建立南繁备份基地的气候基础,而备份基地能更好保障在大的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的种源安全,“为中国粮食安全进一步增强保障”。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杨武云与茹振钢、刘建军、孙其信、许为钢、郭进考等5位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知名专家的合影在互联网上出圈,他们被网友亲切称为“小麦育种天团”,收获众多“粉丝”。“我为我的职业感到骄傲。”杨武云说,种子是种植业的生命线和发动机,也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关键。而他将继续躬身田地,与小麦“对话”。
【手记:从想跳出“农门”到守望麦浪】
采访结束后,记者向杨武云代表问及学农初衷,他的回答道出一代农业人的时代抉择,令人印象深刻。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学子,他坦言最初报考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并非自愿——与彼时多数农家子弟一样,他渴望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但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最终将志愿改成了农学专业。彼时该专业虽享受一定补助,却是公认的“冷板凳”,农业科技工作者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不足,与当今的认知形成鲜明对比。
专业认知的转折始于系统学习与实践。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里,杨武云逐渐理解作物育种、栽培技术背后潜藏的科学逻辑。特别是袁隆平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让他认识到农业科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也成为他近40年坚守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育种研究“阵地”未改的初心。
回望杨武云代表的科研生涯,恰似一粒种子的生长轨迹——最初只为“逃离”土壤,却在阳光雨露中生长成守护大地的苍翠。实际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形象早已从“面朝黄土”的刻板印象,逐步转变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隐形守护者”。这种蜕变,也是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并快步走向未来的生动注脚。(陈选斌 岳依桐)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中国红APP正式上线发布
第十二届东亚地方政府会议将在山东临沂召开 促进东亚地区交流合作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柳林依托“数商兴农”打造乡村e镇 电商交易9个月达3.5亿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杨武云代表:麦田里的“基因解码者”
- 冰雪季收官 黑龙江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35亿人次
- 周琪代表:以务实态度促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 数字浪潮激荡正能量 云端聚力领航主旋律
- 面对创新之问,深圳加速发力
- 巴西圣保罗狂欢节规模空前
- 2元和200元的钙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 非法穿越鳌太线遇险 亲历者:人生中的惨痛教训
- 流汗农业→智慧农业 多维度看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关键字“融”
- 江苏游客遇“关门洗脑消费” 云南景洪相关部门公布调查结果
- 中越边民共庆“春龙节”
- 百惠金控:內地企业启动“A+H”赴港上市申请气氛升温
- “海原司机”:从乡土到世界的物流使者与乡村振兴新引擎
- 歌手方大同去世 多位圈内好友发文悼念
- “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在上海成立
- 广东侨乡信宜头菜香飘万里
- 东深供水工程60年对香港供水300亿立方米
- 全国人大代表王林: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技能大师
- 广东广州:“龙抬头”扒龙舟
- 数千赛车云集浑善达克沙地 越野竞技迎“龙抬头”
- 海南森城生态全力推进生态圈建设,打造绿色经济新标杆
- 海南森城生态全力推进生态圈建设,打造绿色经济新标杆
- 小乙百家|聚焦社区商业新生态,开创"助农惠民"薪生活...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标志(LOGO)和吉祥物发布
- “职普分流”焦虑如何解?甘肃酒泉探“双融通”职教体系
- 广东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和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
- 江苏睢宁96岁老人自费数万元修桥铺路方便村民出行
- 中国农机助力巴西家庭农业抢收抢种
- 上海多方携手聚焦罕见病致病机制研究等 推进诊疗技术突破与转化
- 总投资5.3亿元 黄河“几字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