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创新 > 正文

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共探如何协力补足基础研究能力短板

9月18日,第十三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基础研究问题的背景下,以“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为主题,围绕影响基础研究的经济、社会、科技政策等因素,探讨如何协力补足基础研究能力短板。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创新中国论坛秘书处承办。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出席本次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等知名科学家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专题报告。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主持。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苏刚,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新资本论》《新经济学》作者向松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铁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萧国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甜等专家学者和科技企业代表分别就基础研究相关话题作报告。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人们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已不再局限于科学领域,而是成为社会公共舆论场的重要话题,这也彰显出本次论坛的召开意义重大。“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曾以题为《无用知识的有用》为题探讨基础研究以及自由探索的重要,至今仍有启发意义。”他援引上述文章中的案例和观点提出,今天,如何站在国家战略的制高点,制定适合我国基础研究现实的科技政策和人才战略?如何建立健全有利于基础研究能力快速提升的激励机制?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共同引导下一代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和志向?这些都是高校院所及科学共同体所要做的必答题。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则从经济学的去从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谈了他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去‘五唯’,就是因为很多研究没有讲中国故事、扎根中国大地。”董志勇说,未来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继续让世界读懂中国,同时也要让中国读懂世界。对此,经济学者要有担当,“为天下之公器承担起思考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精神的使命”。他还表示,中国的未来将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坚定对市场的信念和信心,不断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以《在应用研究中感受基础研究》为题作报告。“一项科学发现能开辟一个颠覆应用研究领域,基础学科的水是应用研究的灵魂。”他从“苏联专家给的一个数据的争议”讲起,用详实、生动的案例指出,基础科学的革命突破,能够引领创新的方向,能够开辟新的领域;而应用研究提出基础科学的问题,也能反哺和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

“科技强国的一个标志是,具有基于厚重的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能力。”杜祥琬最后总结说,未来我们要加深对“科技强国”内涵的认识,同时要注重创造更加友好的基础研究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凭兴趣做想做的事情,并给以理解和宽容。此外,基础研究也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爱质疑、爱提问的创新素质。

“真正的创新和原创,很多是通过基础研究做的。但是我一直强调,基础研究主要是少数人来做,基础研究不是大众化的事。”刘嘉麒在题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的主旨报告中谈到,基础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非常专业、非常严谨,来得不半点虚伪和马虎,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够承担这项工作。同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要有奉献精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此,政府、高校院所等要在政策方针上予以大力支持、予以宽容,优化人才培养和台搭建,改革评价体制,为基础研究创造条件。

刘嘉麒认为,当前科学已经到了大变革、大创新的时代。“有些学科年年都有进步,但其实是一种量变,还没有质变,现在需要一个突变的过程,这就必须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他说,因此,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能够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要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想办法做新的东西、做比别人强的东西。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铁成以《强大的科学是民族复兴的战略资产》为题,提出了他对于发展基础研究的看法。他说,科学除了物质方面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价值。而在新时代的起点,中国科学发展已经走过了跟踪阶段,正在进入开创阶段。他认为,进入开创阶段以后,中国科学要转变发展战略,即以自由探索为引领,以研究人员为中心,以科学共同体建设为依托,以公众科学建设为基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系统报告了中国宇宙线研究事业的发展与腾飞的历史,生动讲述了四代人逐梦宇宙线研究的故事。从宇宙线研究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他感慨道:“只有扎根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尤其是赶上我国靠科技强国的发展大潮,才能真正促进宇宙线研究向前发展,使得百年事业持续繁荣、迈上新的台阶,引领这个领域的腾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萧国亮从经济史视角出发,挖掘了基础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自从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以来,一百多年来世界科学界至今还没有可以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或量子力学等比肩的基础科学突破。”通过回顾十七世纪前后英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他提出,所有权、自由与独立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根技术’供应不足,经济和产业就不具备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新资本论》《新经济学》作者向松祚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生态体系的本质出发,介绍称创新生态体系是“一个持续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其核心要素是“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富有创造的教育科研体系”,并总结出创新的7个基本规律:文化至上、自由独立、生态体系、多元包容、去中心化、跨界融合、专注持久。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苏剑表示,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地产品创新,这个产品创新的根源最后是基础研究。“比如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都曾是新技术新产品,但是现在它们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们不大可能被淘汰掉,这就会导致需求持续地扩大。”他说,这表明,科技进步尤其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对于人类的长期持续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也会保证经济的高质量的发展。

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甜详细介绍了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AI开源开放台。她介绍说,智能时代,AI开源开放台正在成为各行业科技创新的底层基础。以飞桨深度学台为代表的AI开源开放台持续降低门槛,支撑各行各业应用AI创新。她还提出,无论加强基础研究还是加速应用落地,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百度以飞桨开源开放台作为基座助力复合型AI人才培养,支撑企业创新,并持续繁荣生态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创新中国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 年联合发起,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任论坛主席。论坛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方位推动中华民族“创新梦·中国梦”而努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3届,已成长为科教界公认的知名品牌。

关键词: 创新中国论坛 基础研究能力 智能化升级 企业创新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3 92 950@qq.com
豫ICP备2020035879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