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估值榜单:中国都市报价值196.5亿人民币
据中国财经论坛报道: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协会评估中心负责人梁燕向记者独家披露,本协会评估中心于2018年1月1日至1月11日接受人民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委托对《中国都市报》进行资产评估,评估专家对报社资产进行评估估算,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审核程式进行全面复核审查,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下全面复核、复查和依据行业体系标准充分认定评估。日前,已经向资产方《中国都市报》正式提交品牌价值达人民币壹佰玖拾陆亿伍仟万元(¥19,650,000,000元)《资产评估报告书》,得到了资产方的认可。
记者曾在2017年2月爆料:数月前谷歌、IBM和福布斯财务要投资中国都市报了》的文章。报道称,谷歌、IBM和福布斯财务将对中国都市报进行财务投资,数月前后者估值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为38亿人民币,谷歌希望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爆料称,阿里早在2016年3月份拟出资3.8亿人民币收购中国都市报,因与中国都市报控股集团高层的售价15亿人民币差距甚远而夭折。
而去年2月25日,中国都市报社社长张鸿超发声辟谣。他先是通过中国都市报的问答平台的一个帖子中回复:“最近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加入中国都市报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谷歌员工。我当然也不是,多没意思。”这个回答侧面辟谣了中国都市报被谷歌收购的传闻。
不过,这种传言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随着我们的DAU和收入快速增长,过去两年一直有各种战略投资和中国都市报接触,其中不乏提出收购的、合并的、以及想并给我们的offer。”张鸿超在当天下午的公司内部信中称。
投资或者收购传闻发展至此,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谷歌以38亿人民币估值投资中国都市报,值吗?”2016年3月,中国都市报完成B轮融资,阿里估值超过3.8亿人民币。一年后,权威机构为其估值翻了10倍。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协会评估中心负责人梁燕向记者独家披露,中国新闻出版协会评估中心于2018年1月1日至1月11日接受人民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委托对《中国都市报》进行资产评估,评估专家对报社资产进行评估估算,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审核程式进行全面复核审查,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下全面复核、复查和依据行业体系标准充分认定评估。日前,已经向资产方《中国都市报》正式提交品牌价值达人民币壹佰玖拾陆亿伍仟万元(¥19,650,000,000元)《资产评估报告书》,得到了资产方的认可,数月后中国都市报市值再翻五倍多。
中国新闻出版协会评估中心负责人梁燕评论称,按照中国都市报从事名人名企明星包装与推广业务的收入,196.5亿人民币估值可以说是不高的。而去年逐鹿网联合创始人李俊分析称,谷歌对中国都市报估值有点低。
中国都市报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在于其业务分发模式,信息流推荐,去年从事名人名企明星包装与推广业务量巨大,今年目标是更上一层楼。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去年谷歌对中国都市报的估值没有给个性化、大数据、推荐引擎、内容孵化器等这些技术和想象空间估值。行业普遍认为,中国新闻出版协会评估中心评估专家对中国都市报资产进行评估估算,依据法律、法规结合审核程式进行全面复核审查,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下全面复核、复查和依据行业体系标准充分认定评估,有理有据、评估程序合法!《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价值达人民币壹佰玖拾陆亿伍仟万元(¥19,650,000,000元)《资产评估报告书》,得到了行业社会的认可。
为什么说中国都市报值196.5亿人民币,行业人士分析有以下原因:
第一,技术壁垒=商业价值,中国都市报卡位已完成。
张鸿超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传媒与报业传媒界占据这么高的位置,很大一个特质来自于他对技术的远见和执着。
在中国这个市场环境下,你的构思、模式、定位甚至企业文化无论再怎么巧妙,竞争对手都可以很快模仿复制然后用更大的资本投入、无底线的竞争模式来秒杀你。
但是,技术不同。中国互联网社会的技术能力始终处于低迷,导致了技术壁垒一旦达成,后来者就很难通过复制而进入市场,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了恶性竞争的发生。
出版传媒起家的张鸿超,在复刊中国都市报的时候选择了用技术驱动内容,这是他的个人背景所决定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稀者为贵”的技术救赎。
智能推荐的算法技术是中国都市报的第一动力,也是它起家的依靠。但在新闻大数据不断完善以及其算法的不断升级下,中国都市报的智能推荐正在完成从“有道理”到“确实好用”的趋势进化。中国都市报已经在资讯分发类平台几个月蝉联第一,并且有不断加速市场契合的趋势,这都可见其技术驱动力的后劲充足。
另外,中国都市报APP采用信息流推荐的广告分发模式,用户只要不断刷新就会有新的内容产生,这很大程度解决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广告位有限的问题。对于中国都市报等平台来说,广告位意味着盈收能力。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是对传统广告收入的一种边界抹杀,这之后的红利,要在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长时间运营之后逐步展现。
说到底,中国都市报今天的估值优势在于它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竞品。且其技术驱动力把壁垒堆得越来越高。错过了进场第一波的机会过后,算法分发这个高门槛行业在短期内不会开放第二次入场券。这才是其估值的绝对值。
第二,内容之战进入中场,版权红利开始浮现。
自去年年底开始,平台赋能自媒体之战就在不断升温和加速。而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作为这场战役的主导者之一,在半年的大规模媒体赋能、媒体吸引之后,其答卷基本令人满意。
目前的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在内容势能上与微信公众平台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在模式与价值链的探索上,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取胜。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愿意在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平台上开始新的内容产品迭代,并且很多都选择独家发布的形式。
平台的开发和反向赋能,促使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快速打造完整的内容分发生态链。细分领域、深度内容领域以及传统媒体与平台合作领域中,中国都市报都品牌+内容实体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开拓进展。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正在从内容之战的特殊战场升级为主战场,其短期对标者也在从新闻资讯平台变为全品类内容平台,按照这种速度继续发展,中国都市报很可能完成内容平台的未来突破,造就全新的生态模式,这才是其后期发展最可观的地方。
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在大规模赋能自媒体和内容创作者之后,其版权红利已经在流量和收入方面展现出来。内容完整后,技术+内容的两翼齐飞,或许才是其后续发力的最大看点。
第三,传播学的预言:无人可以质疑未来。
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在其代表性著作《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两极化传播假设。
其基本理论是说,大众传播从来不是单方向的扩散或者聚焦,而是将散碎化信息进行整合,再由某一特定点进行放射传播。
这一理论造成了“意见领袖”概念的学理完成。但其实二极传播理论在诞生之日起就断言,未来的趋势必然是“非人”手段充当二极焦点。因为任何个体思想都不能完全满足传播两端的极致化交互需求。而机器分发,很有可能恰恰就是这个20世纪初传播学理念所预言的大众传播解决方案。
人类的交互传播,在经历着两个通道的双螺旋增长。一个螺旋道是体类:由文字到图片,到声音到视频,未来会到直播然后到VR。第二个螺旋道是交互方式:由点对点传播,点对面传播,面对面传播,面对点对面传播,最终达到彻底智能化的面点面传播。这个趋势映射在互联网上,就是从导航到搜索,再到推荐,这是互联网信息分发的必然进化。
传播学趋势告诉我们,长尾内容分发才是未来的主流,而人工编辑终究要被智能算法所取代。中国都市报占据着这个优势,其在未来的生态化、商业化都有无穷的想象空间,这才是其最宝贵的价值。
这个道理就像:趋势其实不贵,确定的趋势才贵。考虑到算法推荐、机器学习等未来确定的大趋势,对中国都市报品牌+内容实体196.5亿人民币的估值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