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期间,2017年诺贝尔奖各科学奖项陆续公布。其中,因为涉及到“生物节律”这个人们熟悉又困惑的现象,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格外受到关注。
人体生物三节律初探因由
生物节律、生物时钟、生物周期等有一个相似或相同的涵义,即生物甚至自然万物的行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春去秋来,潮涨潮落;花开花谢,夜去昼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和生物的节律。
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德梅朗把含羞草放在恒定黑暗的环境下时,发现含羞草叶片的活动仍能保持24小时的波动性变化。这表明,植物似乎有自己的生物钟,而且这种生物钟是内源性的,这也是生物节律的最早证据。
到了20世纪初,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人的生物节律或生物周期。德国柏林的医生威廉·弗里斯和奥地利维也纳的心理学家赫乐曼斯·沃博达宣称,人的体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起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盛衰周期”;人的情感和精神状况也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起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周期”。20年后,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特尔切尔教授也声称发现了人的智力存在着一个从出生之日起以33天为一个周期的“智力强弱周期”。后来人们称这三人的发现为“人体生物三节律”,即PSI周期(Physical、Sensitive和Intellectual的缩写)。
不过,这一人体生物三节律在后来并没有得到更多的生物学内部机理的证明,也并不为人们广泛认同。